返回第二百六十四章 死而复生的民族品牌(第2/3页)  位面商人之强国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交易很简单,拍下订单、做好产品、取得收入。不用动什么花花肠子,不用你来我去的划价,这里是尽可能公平的平台,这里靠设计、性能、质量评判与生存,这里禁止假冒伪劣。至于如何禁止假冒伪劣,方法也很简单,雅迪制作的扫描设备,在卖家向买家提供样品的时候,会边扫描边记住样品各项参数,如果卖家最终提供的商品,在性能上偏离样品一定比例按国家相关规定和国际惯例,则每偏离多少件,就算多少件不合格,扣除相应货款。就这样,炎黄国内东部的、中部的、西部的,年少的、年老的,都在虚拟卖场寻找自己的机遇与财富。

    袁升平,正坐在家里看着电视,享受余生。他是一位退休工人。退休前,他是上海海鸥数码照相机有限公司的职工。作为一位60多岁的老人,它见证了海鸥相机的辉煌,也经历了海鸥相机的消亡。

    关于海鸥相机的起源,虽然袁升平没有亲眼看见,但是无数次的听闻,还是让他清楚地记住了海鸥相机的起源:那是在1949年5月,上海市在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曾想把包括照相机在内的几个轻工产品搞出来。然后是不断的努力,不断的试错,直到1957年10月,才试制出模仿德国莱卡cica3b型的小型相机。然后从1958年开始,有了81型、582型35小型照相机,583型120折叠式照相机、584型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和df7型高级单反相机。在上世纪80年代的“短缺经济”中,海鸥相机和凤凰自行车、座钟、上海牌手表、蝴蝶牌缝纫机等一起为市场的宠儿,购买者必须凭票供应,属于国内的真正顶端奢侈品。

    不过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放,国外同类产品的涌入,海鸥相机和许多炎黄民族品牌一样,黯淡了、消失了、被遗忘了。

    “铃”客厅里座机的响声,打断了袁升平的回忆。

    “喂,哪位”

    “袁师傅,您在家了,太好了还记得吗我是朱明啊”电话里传来有些耳熟的声音。

    “朱明恩,噢,是朱厂长啊”脑子里想起来,朱明是厂子私有化改制后的现任厂长,袁升平既意外又疑惑。今天朱厂长没事找自己干什么要知道虽然自己的手艺是厂里最好的,但现在已经是数码相机的时代了,自己的辉煌和海鸥相机一样,属于过去式,早就不吃香了。现在你买三卷胶卷,卖家就送你一个老式相机。

    “哈哈,您想起来了就好我在路上,一会儿到您家,咱们见面细聊。”

    半个小时后。

    “朱厂长,请喝茶”

    “谢谢,袁师傅,您太客气了”朱明很是礼貌地道谢,然后聊了几句闲话,才转到今3相机,您还记得吗”

    “徕卡3怎么会不记得。当初我学艺的时候,师傅教授的第一台机器就是它”

    “是啊,它是一个时代的经典。我记得很早之前,法国人曾经拍摄了一个短片,一位盲人被人搀扶着走在街头,一位妙龄少女走过,他嗅了嗅说夏奈尔;路经一辆豪华轿车,车门一响,他随口说奔驰;路边一位摄影者按下了快门,快门清脆而柔滑地一响,他不假思索地说“徕卡”它是相机中的劳斯莱斯一个曾经与奔驰、万宝龙并称为德国工艺三大代表的品牌。”吃相机这碗饭的朱强老板,对于莱卡的历史可谓轻车熟路。

    “是啊,当初师傅也说了,德国的莱卡质量太棒了。棒到什么地步坚固耐用、成像质量优异和便于维护。特别是坚固耐用,据说战场上士兵遇到紧急情况如即将被俘时破坏随身的装备,一般相机士兵往往用锤子或枪柄就能砸毁,唯独莱卡,往往需要将手榴弹绑在相机上才能炸毁。呵呵,不过那都是过去了,现在属于数码相机时代了,传统相机质量再好也没有用了。”

    “咳我此次来就是为了这事。袁师傅,如果让您百分百复刻制作处德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