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四章(第1/3页)  牙痕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风吹过,云飘走,蓦然回首,寒雾笼照在心中,酒醒来,梦已走,几多惆怅几多愁,文正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和晓涵是站在银河两岸遥遥相望牛郎织女,终于知道爱需要的是缘份,命运在造弄,不属于自己的,不该保留的那份情感只能埋藏在心里,一种思念寄托在梦里,一份挂牵托于清风与白云。

    相爱的人不一定要长相厮守,相知的人纵使远在天涯也心有灵犀,哪怕是隔了八百年的时空。现实与梦想往往背道而行,人生有太多的遗憾与不如意,文正觉得他和晓涵的友情是一种最纯洁最高尚最朴素最平凡的感情,也是最浪漫最动人最坚实最永恒的情感。他已经感觉到两个人有一种相互认可相互仰慕相互欣赏相互感知,对方的优点长处亮点美感,都会尽收眼底,晓涵的智慧知识能力激情是吸引他的磁力和力量,他觉得晓涵是一片温柔轻拂的流云,象一朵幽香阵阵的花蕊,似一曲余音袅袅的洞箫,在情爱的天空里彼此光照彼此星辉彼此鼓励彼此相望,永存心心相通,彼此相扶相承相伴相佐,在一起的时候有一种如痴如醉的痛快淋漓。

    “今天元公子想请崔元帅。”少庄主和元好问来的时候,文正在似醒非醒是睡非睡间正怀恋着和他晓涵的阵阵爱意,听少庄主说到元好问想请崔元帅,他陡然一惊,知道今晚又会酩酊大醉的。

    “那个崔元帅是守护汴京的崔立吗?”文正站起来伸了个懒腰,他捶打一下元好问说,“好问兄,你不能总是请别人,也应当让别人请一下你呀。”

    “今晚那个崔元帅来的时候,你就提议让他请元好问吧。”少庄主笑容可掬地说,“崔元帅是行伍出身,文公子,你愿意去他府上吗?”

    “那有什么不可。”元好问笑了笑,“那又有什么,他是汴京的守将,以后,蒙古兵打过来,还不是要靠这些行伍出身的人。”元好问的老家在山河襟带的山西,是历代王朝军事上的屏卫和政权支柱。何时石岭关头路,一望家山眼暂明,在元好问的眼中,石岭是连绵横亘的系舟山自北而来的滹沱河,远远看见前边有大山挡着,便没有流来这石岭关,而是在忻州城北面早早地打了个大弯,潆洄群山,下奔河北平原而去。忻州古称秀容,北魏永兴二年置县,隋开皇八年为忻州治。这块古雁门云中的土地,是历代征战不息的地方。在白山黑水生息的女真人迅速强大起来,以完颜部为首的部落联盟,不断向中原扩展势力,先是灭了辽继之又灭了北宋,在淮河秦岭以北的广阔地区建立了强大的金朝。金朝建国后,迅速接受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在金世宗至金章宗近五十年间,社会安定,经济十分繁荣,元好问就出生在这样的年代里。在秀容城南十余里的韩岩村一个书香之家元德明知书好礼,却累举不第,那是元好问的祖你,他放浪田园赋诗作文。元好问为元德明的第三个儿子,生下七个月后,即过继给叔父元格为子。其时元格在一个偏远的地方做县令。元好问自幼生活在这样的家境中,生父青灯黄卷夤夜苦读的身影,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五岁时,他随叔父元格到了山东掖县任上,七岁入小学,八岁学作诗,被人誉作神童。以后又随着叔父的调迁而辗转掖县冀州陵川,使他历阅了北方山川之美。每走一个地方,叔父元格都要给好问聘以名师,以给他打下良好的学问根柢。元好问十四岁时,随叔父到了山西陵川县,拜师于郝天挺门下。郝天挺,字晋卿,生于陵川的一个素儒之家。年轻时曾以太学生游公卿间,但他无意官场,断然返回故里,在山乡以教书为业。他学识渊博,生性豪健,恂恂如一村夫。但能够教出元好问这样的学生,可称是一个大教育家。郝天挺鼓励学生要有广博的知识,反对把科举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当时流行一种欲令科举,诗非所急的说法,只让学生去学应试的那一套,而不让多学诗。但郝天挺则坚持了让学生学诗。元好问后来有文章回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