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十八章:笑问客从何处来(中)(第1/3页)  新唐?复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位于宣政殿之后的紫宸殿,与绫绮殿等又构成一个单独的大院落,这里距离含元殿又有一段距离,所以更是清静。

    “……其四,变散装为袋装,便于卸运,可减损耗……其五,改民营为官营,……”

    刘晏认真的讲着重理漕运的折子,李复与他并列一起,李隆基换了一件稍为宽松的袍服,坐着倾听,两侧站立的,是右相杨国忠、左相陈希烈、门下侍郎韦见素、中书舍人宋昱、御史中丞吉温、太常卿张等人。

    待刘晏奏完,李复补充道:“开元年间,三年转运达七百万石,即省陆运之佣四十万贯。如今一岁转运即达五百万石,若如此安排,每岁可节省之数应更多。”

    “方才奏折上说,要建立船场,建造漕船,大量编制麻袋,还可能要疏通河道,却不知节省之数是否话呢?”

    刘晏笑道:“漕运一事,哪里有那么好就定下的,我不比学士着急么,但今日之情,并不利于你我,还是先把能争到的定下来,再一步一步走才是。开元之时,裴相公进言漕运,不也是三年后第二次才成的嘛,关键还要找寻合适的时机才行。”

    李复叹道:“好好的朝政,都让这帮不分黑白的臣子们搞乱了。漕运之事,我必再设法进谏。”

    刘晏“嘘”了一声,说道:“小声些,莫要得罪了这帮人。”

    李复抬头望去,前面十几步,宋昱、韦见素等人簇拥着杨国忠大步而去,不禁摇了摇头。

    刘晏又道:“今日杨国忠对我们已经是够客气了,学士说到此时的转运伤民,是说到他的头上,但他只是否认而已,并未重言相责,算很给学士面子的。”

    李复心下明白,口中却道:“难不成是送的那一套琉璃之效?”

    刘晏笑道:“学士故作糊涂,怎么可能不知那一套琉璃对他来说,算得什么?杨国忠看的其实还是皇上的面子,若不如此,你我怎可能分他之权,为度支事?”

    李复一挑眉毛:“俱事都逃不过士安之眼,罢了,你我再仔细商议,先把袋装的事情办下来再说。”

    “是啊,眼下已近六月,雨水将多,赶紧把这散装改为袋装,想来能少去不少雨水冲损和晒粮之苦。”

    李复心中却是一动,楞楞的望着不远处宣政殿的后檐,似乎看到无边无际的雨水落下,然后在殿檐上聚成一线,再浇落在台基之上。

    “六月……雨水……”李复喃喃着,他似乎想到了一个理由,来催促皇上准许整治漕运。

    身旁的刘晏没怎么注意到,自顾说着:“过一阵,我便亲自去察看那梁公堰,诸事都要搞得清清楚楚,省得这帮人再找出茬来。”

    兴庆宫,大同殿。

    “爱卿是说,今载天气反常,夏秋之时恐有涝灾?”李隆基的脸上有种说不出的表情。

    李复跪在地上,奏道:“是,去岁一冬无雪,今春至今雨水也极少,乃为旱象,但旱涝不能长久,必然转之,所以,臣担心到夏秋之时,京师乃至整个关中,雨水过多,恐会形成水涝。”

    “真会如此?”李隆基半信半疑。

    “陛下,臣略通天文气象,以如今的气候看来,确是如此。如若一旦成真,恐怕关中的收成大减,此为天灾,随之京师供粮不足,粮价必会大涨,贫苦百姓买不起粮的话,便成人祸也。”

    “那爱卿说该当如何?”

    “陛下,现今之防,乃是加紧淮南转运之事,只要江淮的粮食能够多运入京,那就能保京师的粮价不会大涨,即便有商贾趁机涨价,那朝廷也可出仓内米粮,平价售之,如此可确保百姓有食可用,转过一季,情况便会缓解。”

    李隆基望着李复:“卿还是为了整治漕运之事。”

    李复忙道:“漕运的整体整治,臣与刘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