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一章 爆发(1)(第1/2页)  南国风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现在的中国整个沸腾起来了,经济战场上,“干路国有”政策出台后,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使得这两者之间的交锋上升到了民族矛盾的高度,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终于爆发,整个民族资产阶级实业界,得到了民众的认可和支持,社会成了他们强后盾,抵制洋货,民族资本得到了新发展,这时支持国货已不是纯粹的经济利益而是民族感情的问题。有时候,你也不得不欣赏中国人这种朴实的情感,非理性思考的结果可能会更有益,因为现实往往要和我们开玩笑。

    在这种鼓动、怂恿的气氛中,南华集团的产量效益再增,部分新产品的到了很好的推广,经济效益大幅度的增加。并乘机收购了几家洋人的锡矿。华南铁路由于大部分股权在南华集团,官府、民众占有很少,李经羲还算是个开明务实的洋务派,对于名声还很顾忌,并没有采取过激行动,但在‘人民之友’和《南华日报》的鼓动下,各种舆论也是非常热烈。

    而这时被迫下野的袁世凯正等着机会出山。

    “楼小能容膝,檐高老树齐;

    开轩平北斗,翻觉太行低。”

    是袁世凯下台在养寿堂做的一首诗。他的幕僚和亲友看了后,都不免窃窃私议,认为诗虽不佳(也难怪,老袁连个秀才功名也没有,汉人没有功名能做到军机大臣的大清朝也就这么一个),气派可不小,何其大类似帝王口吻也(老袁的帝王气质这个时候就有了!)。

    你摄政王不是让我养足疾嘛,袁世凯就在河南彰德府住了下来,极力装作闲云野鹤之身,经常偕同亲友饮酒赋诗或泛舟垂钓,以示其不再出山云云。当时有一张很有名的照片,登在上海的《东方杂志》上,老袁戴着斗笠、身批蓑衣、泛舟垂钓的照片。

    秦浩看到后,冷笑一声,授意《南华日报》转载,同时配上老袁的诗:

    《自题渔舟写真》

    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年苦未酬;

    野老心中负甲兵,钓翁眼底小王侯。

    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持缺瓿;

    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翁。

    更绝的是,老袁还和革命党建立了关系,孙中山和黄兴自然是不屑的,但宋教仁曾经去拜见过他。尤其那些归国的留学生,对老袁很有好感,甚至还“设有盟誓,谊如父子”。宣统元年后,“无月不有革党揭竿之举,皆袁之金钱蒸发之力。”甚至有时为了接济革命党,他直接将钱汇到河口,作为他们起事的经费。北京城的载沣做梦也没有想到,每个月都有那么一两次起义背后居然有袁世凯的影子。听上去有些讽刺,但袁世凯当时确实在客观上支持了革命,后来南京临时政府对他的妥协,就有这部分人从中斡旋的功劳。这些事在当时当然是秘密,但秦浩作为历史研究者,却是知道的一清二楚。

    秦浩和杨江谈论老袁的韬光养晦之计时,四川总督赵尔丰度日如年,处在朝廷大员内斗之间和民众激烈的反抗之下,如何抱住自己的利益,赵尔丰的思想中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9月7日,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赵尔丰做了他这生中最错误的决定(后来他把命都搭进去了),他把蒲殿俊、罗纶等立宪派以“隐含独立”的罪名都抓了起来,按“赵屠夫”的意思,这些人原本都是要杀掉的,但成都将军玉不愿意承担责任,不同意处决,赵尔丰只能将他们全部关起来。尽管他马上贴出“只拿首要、不问平民”的告示,成千上万的人士还是涌到了总督衙门去质问。他们头,“要不,在开战前将这些人分配下去?”

    “对,明天就可以分配了,尽早磨合起来。”秦浩问周羽,“你有没有特殊准备要说明的?”

    “我倒没什么,就是光学仪器厂已经可以自己生产瞄准镜了,可以分级配属给各部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