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6章 小县物语(第1节)(第2/8页)  万里大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查了一下登记,总共竟然有三百余名官,一千余名吏,而其他的杂役更是不算,这其中还有不少的没有登记造册,不然的话会是更多。

    而这些人中,真正有官职的不过数十余人,其他人都是占着俸禄,留着身份的“官户”,每年调拨的粮食昌化县就要留下一大批,就是留作给这么多的官员的补贴,浪费在他们身上的多不胜数。

    因为这个缘故,所有的人都不干事情,除了一些有肥水可捞的差事,大多数人都是待在衙门中坐着,等着月俸钱,所以积累了那么多的案子也没有人管一下,整个昌化县的衙门就像是专门收税的了。

    而县衙之外也是积弊太多,因为昌化县离周边的几个产盐大郡比较近,所以官盐和私盐开始频频闹起矛盾,昌化县的盐监控制着这边的盐输,他是一个小官,不敢作些什么事,但是藏私肯定是有的,而因为大宋开始明禁私盐,所以那些暗地里走的黑盐变的极贵,老百姓们虽然离产盐地很近,但却吃不起盐,弄得人心惶惶的。

    而这江南小县里面,丝绸和布倒是产量颇多,小农之家很多人都养起了桑,也算是农田之余可以得利,但是也不知道是哪个知县定下了规矩,说要官府统一收丝收布,这让那些小农们顿时倒起了大霉,而那些丝布全部都是被官府低价收走,再高价卖走,所以一时之间,作衣人还穿不起衣,产丝者还只能摸几下丝绸,只能是敢怒不敢言。

    最为重要的是农田和水利,昌化县有几道大河而过,但是河道不休,工程不备,每到洪水季节,水至人家,泛滥不堪,而到了那干旱之季,没有临近河边的水田都得不到什么水,所以收成极差,百姓们几次三番地找官府整修,却都是备搪塞过去,一拖就是几年,随后就会不了了之。

    这个带来的负面影响实在是太大了,昌化县的百姓们本来靠得就是这几亩水田,而收成是他们最大的希望,如今田不仅越来越少,收成又越来越少,有的人家一日两顿稀饭都活不下去,若是遇到洪灾就更是悲惨无比。

    《万里大宋》第三卷江南之乱第126章小县物语(第2节)

    但是,昌化县的大小官吏们根本不管这些,他们更在乎的是俸禄和官粮,以及可以捞到的油水,百姓的死活于他们一点干系也没有。

    昌化县乃是杭州诸县之中最穷的一个县,这里的人们最重要的便是农田所得,而官府所收也是农税,不过自熙宁元丰年间至今,几次洪涝使得这边的百姓们苦不堪言,苏轼任杭州之时,曾经明令昌化知县限期完成河道整修,清理淤泥,修建大坝,加固洪闸,昌化县府衙只好应命,征集河工,开挖河道,可是没过多久,苏轼被调走,官府诸人立刻停发钱给工人,这些被征来作苦徭的百姓们顿时不干了,官府也不以为意,随便了结一番,然后也不管这事了。

    王贤来到这个昌化县后才知道,有些事情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昌化县之中颇多问题,而迫在眉睫的便是:吏治、盐丝和河道,这些问题以吏治为本,如果不把这一帮人治住,那自己就不可能有所作为。

    他脑子一直想着这个,不知不觉间月上正空,已经极晚了。

    王贤打了一个哈欠,便想睡上一觉,突然之间便听到声音,然后就是几个人走了过来,有一个人拿着火把,把这边照的通明,王贤这时立刻盯着那边,突然一愣,原来当先那人竟然是主簿陆收。

    他穿着的是一身便服,小黑胡子一看上去就让王贤心中警惕,但他这时候还是满面带笑,直接朝着这牢房走过来,然后打开了牢门,走了进来,对王贤还行了一礼道:“下官见过王大人,大人你受此灾,陆某人真的替大人喊冤啊,可是陆某只是一个小主簿,又无缚鸡之力,实在是让大人受苦了。”

    王贤沉声道:“陆主簿,在下到现在还不知是怎么回事,为何上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