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 古河魂怨(第1/3页)  觅魂觅魂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古河魂怨

    因金华镇历史悠久、文化绵长,故各种传说不断,甚至一些更是怪诞诡奇。其中又以“古河魂怨”的故事较为出名,被当地之人广为流传。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铁蹄践踏中原,一时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幼儿失去了母亲,老人失去了孩子,无家可归者比比皆是。到处呈现出一路悲歌,一路血,一路尸骨,一路泪的满目苍琅景象。

    话说这一日,住在涧河西岸小镇上的杜老汉一家,早早起了床,生火造饭,不久便置办了一桌丰富的饭菜。此间,左邻右舍的街坊邻居纷纷前来道贺、帮忙。年轻力壮的小伙们把一件件嫁妆从屋内搬出,摆在了庭院内,数名嫂子把早已准备好的红绸捆绑在了嫁妆上,并打好了一个花结。原来今日正是杜老汉打发闺女出嫁的日子,所以杜家庭院内呈现出了一副喜气景象。

    厢房内,杜氏正拉着闺女杜鹃儿的小手,悄悄的说着什么。身着红妆嫁衣的鹃儿微叩脑袋,一张俏脸上早已布满了红晕,嘴角更是透出一股羞笑。娟儿的兄嫂陪坐在一旁抿着嘴嬉笑着……

    杜娟儿的婆家住在涧河东岸,夫家姓王,据说祖上曾是清嘉庆年间的进士,后因战乱家道慢慢败落。新郎王念祖和其父王老先生依靠祖上传下的数亩薄田及开办学堂为生。王老先生为人热情好客、乐善好施,又因能识文断字,在方圆数十里是一个比较有威望的人物。

    王老先生老伴逝世较早,因此对儿子念祖更是疼爱有加。自幼书香门第出身的念祖,在父辈的熏陶下博学多才,虽非满腹经纶,但也可谓知识渊博,外加为人温文尔雅、谦逊有礼,广受街坊邻居的好评。

    杜鹃儿外婆家与王老先生同村,在外婆家长大的娟儿自幼便与念祖相熟。念祖比娟儿年长五岁,因此娟儿称其为哥哥。在祖哥哥的带领下二个孩子经常在河边扑鱼捉虾、在村头嬉戏玩耍,有时娟儿也会被念祖带入学堂,倾听老先生的教诲,可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随着慢慢长大,情窦初开的二人,早已情愫暗生。虽未指明道破,但彼此也心照不宣。

    因念祖年龄较长,一表人才,家世在方圆也算显赫,王家又颇受当地百姓好评,所以早有热心的媒婆前来说媒、提亲。然而,早已心有所属的念祖,迟迟不予点头,一次次回绝了前来提亲的媒人。

    见儿子迟迟没有中意之人,这可急坏了想要抱着孙子安享晚年的王老先生。一再追问下,念祖这才道出了心事。老先生听后可谓是老生开怀,因娟儿自幼在眼皮底下长大,对娟儿的人品、外貌王老先生还是比较中意的。

    于是一番张罗,请来媒婆前去杜家提亲。杜老汉对王家以及念祖本人也甚是中意,因此王、杜两家很快便达成意向,结为亲家,定下了迎娶的佳期,便有了近日娟儿出嫁的一番场景……

    遥望杜家,但见粉刷一新的门庭下,高高挂着一对上书大红“囍”字的灯笼,朱门正中同样张贴着一副“囍”字,门前两边的香樟树上各挂着一串数千响的红衣炮竹。

    正堂内,杜老汉和数名年长的族人围坐在一张八仙桌旁,一边品味着粗淡的茶水一边商议着孩子出嫁的事宜。

    庭院内,忙碌了一个早晨的人们围拢在一起,年轻小伙和泼辣嫂子之间相互调笑着,惹得大家一阵哄闹。时不时有调皮的孩童窜入院内,抓起一把摆放在木桌内的糖果、花生和瓜子,然后嘻嘻哈哈的逃开了……

    “来了……来了……接亲的队伍来了!”一名安排在村口等候的村民,风风火火的跑进了庭院。

    大家停止了一切,在杜老汉和年长族人的带领下,走出庭院来到了门前的街道上……

    不多久,阵阵的唢呐声、鞭炮的噼啪声以及孩童的欢闹声遥遥传来。遥望村口,但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