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一百十六~一百十七(第1/2页)  爱在西元前――美索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十六)

    第一块泥版是一份城市的一览表,城市名虽多,熟知的却没几个,不过一个词的不断出现刺激了马蒂尔和佩蒂纳托的神经,这个词就是“恩埃勃拉”(意思就是埃勃拉一把手)。

    这一重大发现就象给考古队打了一支兴奋剂,哥几个也顾不上进行“休息睡觉”这类浪费生命的活动了,拿起铲子奋战一个通宵,到次日凌晨终于让此次考古的最大发现重见了天日。

    经过考证,这个房间被认定为埃勃拉王室的档案馆(又称“埃勃拉的图书馆”),里面存有近2人住在城内。埃勃拉城邦有专业行政管理人员1.17w人,其中的4700人在4座巨大的宫殿内就职,其他人员则在边远地区和殖民地就业,这些公务员控制着以纺织品个金属的生产和出口为主体的先进的工业经济。

    佩蒂纳托对埃勃拉泥板文书进行了长期的深入研究和考证,他认为,有些泥板文书至晚是写于公元前2500年,而早期泥板文书是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至2500年以前。

    这些泥板书中大约有80%是用苏美尔语写成,剩下的约20%是用佩蒂纳托命名的“古迦南语”写成,为了引起其他专家的思维混乱,佩蒂纳托正式把“古迦南语”命名为埃勃拉语。

    马蒂尔的幸运是人所共知的,佩蒂纳托的运气也着实不赖,在众多的泥板书中,他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翻译词典,这部词典把“埃勃拉语”的词汇译成对应的苏美尔语词汇。正是有了这部翻译词典,佩蒂纳托的破译工作才得以进行,不用撞哪算哪了。

    工具书虽好,但也不是万能的,还是有相当数量的“埃勃拉文书”没有被破译,不过已破译的大量文本已经能大致勾勒出这个神秘国度的概况了。

    爱在西元前------818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事(一百十七)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代,埃勃拉已经有了土著,这些土著是闪族的一支。

    经过千八百年的艰苦创业,土著们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代进入了奴隶制初期阶段,当时的国家一把手由选举产生,任期为7年,可以连选连任。

    后来,人民的意志不再管用,一把手变成了世袭。为了表示国王是“天神之子”,国王在登基时要举行奇特的涂油礼,作为一国之主与众不同的特殊荣誉礼仪,这样给王权披上了神秘的色彩,从而以“王权神授之说”来作为维持政权的精神支柱。

    这时的国王成了有了无限权力的专制君主,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和宗教等大权都由他一手掌控,他的意志高于一切。

    国王为了自己享乐,不惜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役使战俘和本国劳动人民建造豪华的宫殿。即使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也继续享受国家俸禄。有一块泥板书记载王宫内的饷金名单上有11700个人名。

    埃勃拉王国经济方面的特点之一是王室奴隶制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王室庄园(包括农庄、牧场、种植园和各种作坊)遍布于全国各地。从中央到地方有严密的管理体制,拥有众多的行政管理人员和监督。另外的土地私有者是神庙和世袭贵族,神庙的土地财产主要归神庙僧侣所有,不能自由买卖。神庙拥有众多的奴隶,奴隶除了耕种神庙田地、放牧神庙的畜群外,还在神庙的手工作坊从事各项劳动。

    由于统治阶级的剥削,无地或少地的贫民不得不依附于神庙或贵族,或沦为佃农,或沦为雇农,或甚至沦为债务奴隶。在埃勃拉王国晚期,贫富悬殊巨大,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除了压榨奴隶提高gdp外,埃勃拉的商业也很猛,埃勃拉的货物曾经运抵近东的大多数城市,其中就有美索北部著名的大城市--亚述尔,有些商品甚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