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一六五、徐州虽治尚遗患(第2/4页)  大宋金手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万贯罢了,你知道流求如今一年购铁的款项要多少么?”

    这个赵景云着实不知,刘全也没有告诉他,只是叫他放心。

    无论是刘全还是李邺,甚至远在临安的赵与莒,对于徐州都是信心满满。原因很简单,与当初流求开拓相比,徐州所在地淮北至少有好几个优势。第一便是人力上的优势,根据赵与莒的计划,自流求分阶段抽调两千名基层人员来徐州,这些人至少可以管住十万人,与流求开拓时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劳动者都捉襟见肘相比,这已经是个极了不起地优势。第二便是钱粮上的优势,流求初开拓时,粮时都要自陆上运去,损耗与风险可想而知,而且当时赵与莒虽说有钱,还需要不停周转才能维持,哪象如今,流求一地的年收入,几乎抵得上大宋一国!第三个是资源上的优势,虽然流求如今可以自琼崖运来铁矿,但对于几乎整个东亚市场来说,大受欢迎的流求铁制品、钢制品依旧是供不应求,徐州有大宋南渡之前最重要的铁矿产地利国监,既有煤又有铁,极适合就地开采冶炼。^^^^第四是地理上的优势,比起流求,徐州靠接中原,无论是招徕人手还是运销货物,都更为便利。第五是技术积累,这是赵与莒最为欢喜的一个优势,经过近十年开拓,流求地冶铁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只需照搬过来便可,几乎是拿来即可用,用之即获利。第六则是徐州本身的基础尚在,攻破徐州之时,因为事起仓促,金国并未来得及破坏原先的矿山,那些矿工也都在。

    最重要的是,在赵与莒的战略中,徐州是让他积聚多年的力量正式步入大宋朝堂地一个跳板。因为不经过科举。又不是恩荫,无论是义学少年,还是耶律楚材这样的北地豪杰,要想按正常途径进入大宋官场,是件极困难地事情。稍有这般意向,必然遭致那些既得利益者地反对,而这些人掌握了舆论话语权,虽然赵与莒已经通过报纸来与他们争夺这话语权,但报纸所行之地毕竟有限。在徐州则不然,四战之地。若不是有火炮这一战争王者,赵与莒也没有信心能守住这个地方。

    还有一点便是,流求实行的制度,要想在大宋照搬几乎是不可能地事情,今日他赵与莒说要按流求之制治国,明日朝堂群臣就会扶出一个宗室与他对抗,他此前隐忍所得的大义名份。\\\\\一朝便尽数失去。而在徐州与淮北,照搬流求之策,大臣的反对之声会小得多,就象他们容忍李全、彭义斌在京东半割据一般,他们认定淮北是边远战区,便是行流求之策,也不会有多大影响。

    赵与莒却对流求之策极有信一个并不大却有效率的政府,一支坚强忠诚有纪律性的部队,一群服从纪律、可经组织起来地产业工人队伍。再加上一些头脑灵活的商人——他们现在还只是推销他们的商品,待得日后,他们要推销的。便是他们的制度了。流求虽好,对于大宋百姓而言却是远在海外,而淮北不同,就在他们身边,他们不能蒙住眼耳装作没看到没听到,不能以为这一套制度只适于海外而不适于大宋。

    或许这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赵与莒却不急,如今他已经有自信。面对胡人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能用越长时间夯实基础,那么他将在大宋建起的制度,也将更为完善,更为持久。

    赵景云几乎转遍了徐州,甚至连利国监也去查看过,回来之后,他又专门求见刘全:“刘屯使。徐州有一患。不知屯使可有解决之道?”

    听得他这话语,刘全一愣:“何患?”

    “水患。”赵景云斩钉截铁地道:“若是黄河有大汛。只怕徐州不保!”

    大宋绍熙五年(西元1194年),黄河改道侵泗夺淮,自此流经徐州,徐州水患由是而始。****几乎五年一大灾三年一小难,护卫队夺取徐州时日尚短,刘全又不是徐州本地之人,故引并不清楚这三十年前的旧事,闻言大惊:“果真如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