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七章 插秧(第2/3页)  改变1995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服务。

    不过他忘记了,他是在一九九五年的穆河,不是二零零九年,也不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农科院依靠着农业口的关系,在这么紧张的时候给林风免费弄来插秧机,已经给他解决了大问题。

    紧挨着林风的几个小地块,都是自家留的地,也选择在今天插秧。林风见他们弯腰在水中走着,将一个个秧苗插进水中,估计一天下来,只怕腰都直不起来。

    这样一比较,林风对插秧机也就满意了,不断速度快上几十倍,质量也要好些。

    不过四块田里,有一块是不能用机器的,那是林风特别选出来进行旱育稀植的。

    这是林风听了朴英杰的意见之后,划分出来的一块田。这种旱育稀植的技术并不新鲜,是八十年代中期,日本北海道的水稻专家原正市带到东北来的,最早是在五常开始运用,后来逐步扩展到了北方很多的农村。

    事实上,穆河一号就是用旱地育秧的方法培育出的根系发达、矮壮多蘖的秧苗。

    再种植的时候,秧苗进行扩行减苗稀植,再辅以科学施肥和节水灌溉等配套的水稻栽培技术,据说在北方地区的成效非常好。

    穆河也采取过这种方法,希望能和其他地区一样增产增收。可几经试验,穆河的土质似乎不太适合这种种植方法,近年来就很少有人再采用了。

    穆河一号的研究过程中,农科院的人也想到了这种方法,几经钻研,找到了穆河土质的特征,用旱地培育出来的秧苗,适合多种种植情况。

    林风反正打算多做试验,干脆就开了两块田,一块还是按老方法,另外一块按照稀植的方法,希望能有一个直观的对比。

    “15度,正好。今年暖和的早,成熟期能延长二十天,一定有好收成。”看着插秧机在飞快的工作着,朴英杰掩饰不住的兴奋。

    其他几个技术员也都很高兴,虽然林风一共才有一百八十亩地,在穆河那么多的耕地里,只是指甲盖大小的份额。可他们都有信心,今年收获之后,穆河一号一定能打响名堂。

    只是他们还或多或少的有点伤感,就算穆河一号成功了,也不属于农科院,不属于他们了。

    插秧的进度比人工快很多,不过地片之间还有距离,一时也干不完。弄完了两块地之后就到中午了,林风忙邀请司机和几个技工吃午饭,当然还得好烟好酒的招待着。

    席间大家喝酒吃菜,当然也得闲聊。司机和技工都显出牛逼哄哄的样子,听朴英杰暗地里说,穆河的农户不比农场,大部分人家都是人工插秧,不但贵,而且慢。

    一到春耕插秧的季节,这些农机局开拖拉机和各种农业机械的司机和技工就变得比较抢手了,即便有钱也得走后门托关系才能排上期。若是不好好招待他们,不送点烟酒,到时候再田里给你偷懒,误了农时,只怕哭都来不及。

    林风问了一下租用农机的费用,一听之下不禁想以后若是有了农业基地,倒也可以买一些大型农机,尤其是联合收割机一类的自动化机械,不但能够省很多人工劳力,农忙时节还可以外租,估计能把农机的维修养护费用赚出来,还有余利。

    中午酒足饭饱,继续插秧。而另外一块稀植田也早就忙活起来。

    林风以一亩地一百六十元的价格雇佣了三间河那边过来的一批专业妇女插秧队。她们三个一伙五个一组,手快的让林风眼花缭乱。

    看到她们插秧,林风才知道“无他,唯手熟尔”这句话的深切含义,果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些妇女在三夏的忙季里,就好像游击队一样在附近的城镇找活干,一天一个人能赚一两百元左右。

    农忙的二十几天插秧黄金期下来,她们的收入就差不多相当于种半年地的收入了。不过这活实在辛苦,一般人都受不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