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龙要么在佛,菩萨的命令下,掌管着行云布雨的工作,假如自行其事,还要受到最高为死刑的惩罚;要么被安置在佛座、石窟或庙宇的屋脊上,保护着神佛,菩萨以及整个寺院免遭劫难;而就是被金翅鸟无情的吃掉,再也脱离不了苦海。可以说,龙的地位被降低到佣仆,护卫,甚至奴隶或者是工具,食物的地步,几乎都是在佛教入侵之后而在广大信徒中产生的影响,也因为这种恶性循坏,后世的小说之中,也有了凡人都可以侮辱龙族的传说与纪录。
综上所述,龙的地位如何,并不是个人的意愿所可以改变的,其中的变迁,不单单是政权的转移与改变,更多的是由宗教的争夺与彼此攻击造成的,而且由于改变的太过遥远与漫长,很多传说都遵循着后期的教育与言论,对于龙族,我们民族最早的神祗也失去了敬畏之心――至少比不上那些神佛。
很值得感叹,但是无奈啊……
附带一提,我在本书里把龙族的地位提到一个近似于有着自治领地的世家的地位,上位者当然免不得提防与打压,所以敖缡儿地被放逐也是多方角力的结果,后面,不说了……剧透啊。
还有我一再提到的五爪真龙,五代以前只有三爪,宋代出四爪,明代出五爪,清以後四、五爪存,且把五爪定位皇帝的象徵。。所以寺的「柱」,正名叫做「蟒柱」。在此我是由这个理念扩展开去,将五爪定为血脉纯粹的意思而已。
最后说一说,九龙与龙九子的区别――龙的分类
依龙的外观而言(古书综合),龙有虬龙、螭龙、蟠龙、蛟龙、应龙、蜻龙、鸣龙、火龙、蜥龙,而以虬龙为诸龙之首。身上有鳞片的叫「蛟龙」,有翅膀的叫「应龙」,头上有角的叫「虬龙」,没有角的叫「螭龙」,没法升天的叫「蟠龙」,喜爱水的叫「蜻龙」,喜爱火的叫「火龙」,爱鸣叫的叫「鸣龙」,爱打架的叫「蜥龙」。
又说紫禁城之八卦九柱指的就是这九龙。
下面才是龙九子,啊呀,真的很多说法,不过口口……这里就暂时按照现有的吧……嗬嗬,不过有关于龙子与龙王妃的恩怨是我杜撰的。
龙长子,名(bixi),样子像龟,善于背负重物,还喜欢文字,爱扬名,因此,让它驮石碑。
龙次子,名螭(chi)吻,喜欢登高望远,能喷浪降雨,因而它通常被装饰在建筑物的屋脊上,用以防火。
龙之三子,名蒲牢,爱吼叫,喜爱音乐,因而它常被用来装饰大钟,做钟顶的钟扭。
龙之四子,名狴犴(biàn),样子像老虎,是威力的象征,因此把它装饰在监狱的大门上,用来威吓罪犯。
龙之五子,名饕餮(tāotiè),生性贪吃,所以人们把它装饰在食物的器皿上。
龙之六子,名嗄(bāxià),平日最喜水,所以它大都被装饰在桥头处,桥洞和桥栏等处。
龙之七子,名睚眦(yázi),传说中它性情凶残,爱争斗厮杀,所以它被装饰在刀剑的柄上。
龙之八子,名金猊,样子像狮子,喜欢烟火,它一般被装饰在香炉。
龙之九子,名椒图,样子像螺蛙,善于封闭和保护自己,因此人们把它装饰在大门上,用来守门。
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对诸位龙子的情况均有记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