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二章 流行性的转变(第1/2页)  二十年后再相会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

    云甫仍在不断延续着它的变化,每天都会有新的店铺开张或关闭,每天都会有新的东西流行在云甫的大街小巷。

    电子游戏厅到处都是,甚至还占领了大半个电影院。遍布街道各个角落的卖录音带的摊贩玩起了新花样,纷纷摆上出了“镭射直录”的牌子。

    最直观的变化还是在的道上,马路中间竖起了一长排整齐的水泥墩。

    这样做很好看,可实际上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云甫的街道主干道本来就不够宽阔,这么一来,原本狭窄的汽车道就更拥挤了。

    云甫的道路在当时还停留在六、七十年代的公路运输水平上,一条国道线横穿过整个云甫市,南北交通线上的汽车在正规化后的云甫街上稍有不慎,便会挤成一块,用不到几个小时,堵成一条线的车辆便气势壮观地形成了一条见首不见尾的长龙。

    这样一来,原本就爱凑热闹的云甫人便把看堵车当成了一种乐事。

    还有一些精明的小贩趁机提着装着食物和饮料的框篮沿车叫卖,这些小贩的叫价都贵得惊人。

    其实,云甫的塞车并非自家独有,那时候塞车是全国性的交通问题,没有哪个地方没有塞车的现象。这也算是一种另类的“流行”之一。

    除此之外,云甫人还学会了许多“流行”的新名词——卡拉ok、台湾佬等等。

    这些各种各样的流行的东西到了云甫,就象一滴墨水落进水盆,转眼就融入云甫人的思维里,并曼延开去。

    现在的云甫大街上,己经几乎看不到先前宽得离谱的喇叭裤了,替而代之的是上宽下窄的鸡腿裤。

    这种鸡腿裤宽松随意,与电视里的练武术的功夫佬着装极为相似。到了晚上,乍眼一看,好像无数武林高手齐聚在了云甫。

    本来,学校对学生入校的着装是有规定的——穿喇叭裤的学生一律不许进入学校。等开始流行与喇叭裤全然相反的鸡腿裤时,学校又来了个照葫芦画瓢——严禁鸡腿裤入校。

    这些乱糟糟的时髦流行让年轻人趋之若鹫,却也让更多老究的云甫人讨而厌之,因为这种流行的东西中往往夹杂着许多叛逆的成分,这些东西说不准那天就会让好端断的孩子跑去犯罪。

    于是,那段时期里的学校的老师为怎样制止学生追随流行而伤透了脑筋,因为他们发现,自己所制订的规章制度似乎永远也赶不上街上那些稀奇古怪的流行项目,往往是刚制订了一条规定就已经过时,街上的流行又换了新花样。

    这种围绕着街上流行所产生“围剿”与“反围剿”的游戏无穷无尽,但搞来搞去,他们也拿“流行”没有办法。

    其实,别说老师和大人们搞不清流行的走向,就连最紧跟潮流的时髦青年,也把握不住流行的方向。

    就拿“大炮筒”的影碟厅来说吧,本来清一色放的是港台片子,连挂着“曹查理主演”的烂片子都能招来满场的观众。可这一转眼,几乎所有的影碟厅都清一色的换成了美国片子,主演的名字也由曹查理变成了阿诺舒华辛力加。

    就连流行音乐也在变化,原来满街唱的谭咏麟和张国荣的歌曲也被四大天王的歌声替代。

    二

    到了后来,这种流行的“时髦”甚至产生了不少变种,这些“变种”大多也是从外地流传到云甫的。但它却不象年轻人那些流行的物品那么具体化,但确实更有内涵性和流传性。

    这种流行性的变化就是冒出了许多自创性的节日,既能自娱自乐,又能借机会搞搞公关。

    一时间,这些“变种”便满地开花了,各种“厂庆”、“校庆”、“店庆”和“毕业聚会”等“时髦”便堂而皇之地流行起来。

    即使是跟流行不太靠边的塑料厂,也凑起了“变种”流行的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