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一章 正一祛鬼咒(第1/2页)  无根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两人食过干果,便下山直奔太清宫而去。

    一路上,只见时不时闪出雕梁画栋的一角道观,或是苦修道人独居的山间木屋,却罕见人迹。

    道观、木屋也颇为陈旧,似是无人居住年久失修。

    席应真叹道,“所谓盛极必衰,想当日极盛之时,此处四方道俗云集,常数万人,如今却道众窜亡,香火寥落,凋零至此。”

    傅妫宁道,“却是为何?爷爷,你给我讲讲好嘛。”

    席应真点点头,边行边娓娓述之。

    原来,中国道教溯自上古巫教方术,春秋战国时老庄等人创立道家学派,但正式形成则在东汉末年,分为“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两派。

    又于六朝时分为“干君道”、“天师道”、“皇家道”等。

    后再经过种种分合,于宋金以后形成两大派:炼养派和符派。

    其中炼养派又分南宗、北宗;符派又分为“龙虎”(即天师道,又称正一教)、门皂、茅山三宗。

    崂山道教即属炼养派。

    炼养派注重修仙长生之术,所炼的丹分为外丹、内丹。

    外丹是黄白术,内丹是炼气,化为内功与内家拳术,以及医学上针灸、经脉与穴道的研究。

    金兵占领中国北方后,北方百姓流离失所,王重阳创立“全真教”,统一南北宗,结纳平民,隐然和异族的统治者对抗,声势一时盛极无匹。

    大约南宋庆元元年乙卯(1190)年,全真七子中邱长春、刘处玄同其他道侣五真人,由宁海昆嵛山来游崂山,止于太清宫,讲道传玄,宏闻教义,道众大悦,各受戒律。

    时任全真教掌教刘处玄更留在崂山长达两年有余,在太清宫著书、传道。

    后邱处机等全真七子中的其他几人也多次到崂山说法阐教,在崂山各自发展了自己的道派,号为“七真”,计有:马钰所创“遇仙派”,刘处玄所创“随山派”,邱处机所创“龙门派”,谭处端所创“南无派”,王处一所创“嵛山派”,郝大通所创“华山派”,孙不二所创“清净派”,崂山道派一时人才济济,全盛时期号称“九宫八观七十二庵”,成为道教“十大丛林”的“第二丛林”。

    元代以来,全真教渐为元庭御用。

    元中期以后,元庭有意打压全真教势力,加之全真教士已由清静恬淡之士变为道士官僚,教团腐化,外盛内衰。

    泰定三年(1326年),时任全真掌教蓝道元因罪被黜,全真教走向中衰,崂山道教亦随之衰落。

    明立国以来,明太祖为认为全真教仅专注修身养性,独为自己而已;正一教则专注内心超脱之外,注重孝子慈亲,益人伦,厚风俗,于朝于民有益,故只支持正一,不支持全真,于开国之初即扬正一而抑全真。

    七真道派的各派宗师,因此大多遁迹山中,与弟子数十人潜修,宗门非常冷落。

    而由于正一道受到明室重视,全国道教中心由北方移至南方,致使崂山道教更加衰败,作为随山祖庭的太清宫制度尽毁,羽流(道士)窜亡,只剩一二香火守着废基。

    席应真讲述完崂山道教的兴衰史,又言道,“六朝以后,我道教中有识之士即在推行儒、释、道三教合一。”

    “重阳真人创立全真教以来,即要求教中弟子要熟读佛教的《般若心经》,道教《道德经》和《清静经》,及儒家的《孝经》,并赋诗云‘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义理显时何有界?妙玄通后更无加。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其实三教者,如鼎三足,是一根树所生三枝而已。”

    “后丹阳真人马珏、长春真人邱处机等亦对之不遗余力加以阐教。”

    “张三丰是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