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节 雇佣流民(第2/3页)  刘备之环保三国编年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论。

    正月二十五日,因冀州、并州各地瘟疫流行,很多躲避瘟疫的流民逐渐进入涿郡,为了防止流民将瘟疫带到涿郡,刘备建议族长立即组织族人封路,不让流民进入村庄。同时要求族中所有人不得喝生水,不得吃生食物,如果出现疾病,要立即向族长报告,由族中出钱,延医请药。为防止流民生乱,又建议族长从族中公产中拿出部分钱粮,在大路两边设置粥棚,以刘氏中山堂大娄分堂的名义向流民放粥行善。没想到放粥的消息传开后,两天的功夫,在高阳镇附近居然集中了上千的流民,粥棚明显不够。族中有人开始反对浪费公产,建议应该立即停止施粥,否则很可能会导致更多的流民拥来,到最后不但空耗钱粮,而且会影响治安。

    为解决这个问题,刘备建议族长采取两条措施,一是向县令刘范求助,要求派人看管流民,再派遣医生给流民看病施药,另外再和附近其他家族联系,大家共同出资放粥,这样,不仅能迅速提高大娄刘族的地位、声誉,也能缓解自身的压力。同时刘备建议,将所有需要建设的项目全部上马,直接雇佣流民参与建设,这样不仅能够降低劳力成本,还能加快建设速度,这个建议一出,马上得到了族中富户的同意,有项目要建的人纷纷贴出告示,雇佣流民为其建房耕地,在雇佣期间,向参与劳动的劳力提供两餐干饭,并保证吃饱,对于其他老弱流民则依旧施舍两餐稀粥。

    刘备也利用这个机会,以每人每天一个鸡蛋,一份咸菜,两顿干饭的代价,从二十八日开始,雇佣流民整治河滩,最多时一天雇佣了八十个劳力同时施工,其中五十人参与夯筑围墙,另三十人则充分利用三个洼地的地形特点,挖土造堤堆在靠溪水的一侧,然后尽量改直河道,将弯道部分改成池塘。同时,刘备以每日向老弱提供一顿干饭的代价,让其捡拾河滩上的卵石,堆在池塘堤坝靠河的一侧,组成了一道护坡。人多力量大真是一点不错,前后也就半个月的功夫,这些流民就夯筑起一道七尺高的围墙,将河滩上地势最高的四亩地围了起来,同时流民们利用刘备免费提供的木材草料,在围墙内靠北面搭了一长溜草棚供自己居住。河滩上,也出现了三个总面积约有四十多亩,六尺来深的池塘。原本遍地都是的大卵石也集中堆成了护坡,这为水草的生长进一步提供了空间,在沿河靠近夏季水线的地方,一路挖了三排共三百多个两尺深的坑,准备在三月中的时候,在其中插种柳树。所有这些工程全部完工之后,实际耗粮不过百二十石,折算为钱大约是一万五千多钱,这粮食中一半是自家的存粮,鸡蛋就更是出产户了,这个投资,可以说是相当的超值。

    二月初,朝廷也下令派遣医生在各地巡诊施药,涿郡也开官仓设棚施粥,在民间和官府的紧密合作下,流民逐渐安定,而且由于隔离措施严密,瘟疫并没有广为流传。二月的最后两天,天气突然转冷,虽然很多流民都拥着稻草挤在一起御寒,但是连着三天的倒春寒还是冻死了几个老弱流民,唯一的好处是,瘟疫的威胁也在寒潮的袭击中彻底消退。

    春三月三,瘟疫基本扑灭,官员们开始组织人力遣返流民,部分流民也开始逐渐返乡参加春耕,但是仍然有部分无家可归的流民滞留涿郡,四处流浪,以乞讨为生。

    在这个寒冷的春季里,由于附近富户纷纷雇佣流民干活,使得大部分壮年流民得到了基本的温饱,而老弱者依靠各个粥棚,也挺过了这次灾难。整个涿郡,三千多外来流民中,死者不足百人,这个比例算是相当低了。由于刘备族中采取了严格的隔离措施,所有雇工都在警戒线之外工作,而刘族除提供粮食和基本的工具之外,所有的工作都是流民自己完成,和流民几乎没有直接的接触,因此本地族人一个也没被瘟疫感染。由于在这次瘟疫事件中,刘备一族最先开始舍粥,对流民的安抚出力很大,郡守刘襄亲笔书写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