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二十一、南京留守处(第1/3页)  民国往事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二十一、南京留守处

    清王朝在鸦片战争后的几十年中积贫积弱,仿佛一幢千疮百孔的破屋,尽管有曾国藩、李鸿章等能臣勉强裱糊,但里面栋梁早已腐朽,因而革命党人并未动员多少力量,清王朝便轰然倒塌。

    正如前文所说,清末举办新政耗费极大,虽然财政收入每年高速度增长,但仍旧不敷使用,每年的财政赤字高得惊人。当时北洋军军饷缺乏,隆裕太后是清楚的,但她不清楚的是,其实孙中山和南方革命党也是囊中空空如洗。

    打仗就是要花钱,没有钱就打不成仗,稍有头脑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当时袁世凯倒是提出让那些王公大臣们毁家纾难,捐献点钱出来,可是等隆裕太后发出懿旨后,那些主张的亲贵们也就没了声音。此所谓,“纾难人人之所欲也;毁家则人人之所不欲也”。事实上,北京城内的那些王府中,随便“毁”他几家,也够北洋军打上好几个月了,但问题是,谁愿意“舍小家、保大家”呢?清王朝混到这地步,还能不亡嘛?

    俗话说得好,破坏容易建设难,不管是北京的袁世凯还是南京的革命党人,都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对袁世凯来说,问题还相对好一点,因为他可以继续沿用前清的政治遗产,可以在原有的机构上继续运作;但南京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它完全是新生事物,白手起家,而且和原来的体制格格不入,几无生存之原土。

    黄兴在赴北京之前,便一直留在南京处理临时政府和临时参议院北迁后的遗留问题,而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各省民军的裁撤与遣散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当时驻扎在南京城内及附近地区的各路军队名目繁多且互不统属,如浙军、沪军、光复军、铁血军等,加上各地来到南京准备北伐的军队,数量达到20万以上。

    这20万人,固然是革命的主力,但同样要吃饭、要发饷,还要发武器装备和日常补给,这每天的花费都不是小数目。当时孙中山之所以能够当选为民国临时大总统,据说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众人以为他与外国政府关系良好,能获得外国承认并借得巨款而归。但令他们失望的是,孙中山只带回了革命精神。等到一切希望都成泡影后,那些满怀希望的人不免心生埋怨,“孙大炮”之名也就不胫而走。

    由此,南京临时政府的财政窘状可以想象。时任总统府秘书长的胡汉民后来回忆说:“有一次,安徽都督孙毓筠派专使来,说军饷奇缺,要求拨给二十万元。孙先生批示拨给二十万。但等我拿着批条到财政部时,库中仅存十洋。”就这十块钱,还是陈其美的沪军都督府拨给的(当时支援了南京临时政府二千元)。

    没有钱,孙中山、黄兴等人在南京临时政府的日子简直就是度日如年。由于财政困难,民军普遍拖饷缺饷,每天来陆军部要钱的少则十几起,多则几十起,黄兴这个陆军总长当得可谓的焦头烂额,每日疲于应付。据当时的实业部长张謇估算,要维持南京临时政府的正常运转,每年至少需银一亿两。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孙中山等人也想了很多办法,如发行军需公债、发动南洋侨民捐款、向外国银行借款等,但筹集的经费杯水车薪,到手即尽。这时,南京城内外到处都是骚动的士兵,他们成群结队的嚷着要发放欠饷,几有哗变之势。

    当时孙中山在私下谈话中也曾无奈地承认说:“倘若数日之内无足够的资金以解燃眉之急,则军队恐将解散,而革命政府也将面临瓦解之命运”。没钱就不能办事,因此有人戏称孙大总统的命令非但出不了南京城,甚至连总统府都出不了。如此一来,孙中山当时非但不能发动北伐,就连临时政府都难以维持,也就只能与袁世凯进行妥协和议了。

    换种角度看问题,不管袁世凯是不是篡夺了革命果实,但在孙中山卸下临时大总统一职后,想必他在遗憾的同时,也会感到一丝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