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充字数,不必看(第5/7页)  大荒龙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包括东南、西南方位)。

    根据《大荒东经》,青丘国位于黑齿国、明星山之间,与白民国和嬴土国相邻”。

    3、黑齿国

    《海外东经》“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竖亥北,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云:「黑下当脱齿字。王逸注楚词招魂云:『黑齿,齿牙尽黑。』高诱注淮南坠形训云:『其人黑齿,食稻啖蛇,在汤谷上。』是古本有齿字之证。古人地理与现今不同,南为上,北为下(《山海经》顺序为南、西、北、东)。因此“在汤谷上”即在汤谷之南。

    《大荒东经》中“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帝俊的后裔叫黑齿,黑齿建立的国家叫黑齿国。

    黑齿国地望应在赣榆枳汪镇到岚山安东卫、虎山镇一带。证据如下:

    (1)黑齿国为帝俊后裔姜姓之国。

    (2)夏商时姜姓纪国故地在日照安东卫到江苏赣榆之间。

    《左传·隐公元年》(15)孔安国疏引《世族谱》说:“纪,姜姓,侯爵”。《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二“海州”条下云:“纪障城,在县(海州怀仁县,今赣榆)东北七十五里,平地近海,周一里余。按《春秋·昭公十九年》:“齐师伐莒”《传》曰:“莒子奔纪障”即此地也””。赣榆到安东卫的距离恰好是75里,所以今安东卫城正是古代纪障城。也有人认为纪障在赣榆县界。《故城春秋――古城遗址考察》(16)一文说:“《左传》记载:“鲁定公十九年(公元前五二三年)秋,齐高发帅师伐莒(莒不事齐故),莒子奔纪鄣”;杜注:“纪鄣莒邑也,东海赣榆东北有纪城”;《路史禅通记》:“有纪氏,有鄣氏”;《通志》载:“纪,都纪,迁于剧,注,纪本在东海故赣榆县纪城是”。“光绪《县志》载:界墙城,即纪鄣城。“界墙城,县北六十里,东际海,西连山”,以东际海西连山的方位来测定,岚山头东南方向的海中古城遗址即纪鄣城无疑”。“《水经注》载:“游水又东北径赣榆北,又东北径纪鄣城东北入海”;杜预《左传》注:“纪、鄣地二名,东海赣榆县东北,有故纪鄣城,即此城也”。这些记载,都说明纪鄣城址在今县城东北境内”。

    但赣榆北60-75里的地望大约就在赣榆枳汪和岚山安东卫一带,二者相去并不甚远。纪国大约在商末周初由纪障迁都到今寿光南部纪台村,鄣邑(旧都)仍属纪,春秋时归属莒国。

    (3)古纪障之纪国的姜姓非炎帝之姜,而是帝俊之姜,土著之姜。

    纪国姜姓为炎帝后裔的记载出现较晚,最早见于唐代《元和姓纂》(17)和宋代《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18)所载,相传西周初年炎帝的后代受封于纪国(今山东省寿光县纪台县).春秋时,纪国被齐国所灭,其后以国名\\\\\\\"纪\\\\\\\"为氏。

    但有史料证明纪障(古纪国)之姜姓非炎帝之姜,而是帝俊之姜,土著之姜。证据如下:

    第一,《山海经》数次提到炎帝及其后裔包括在海岱地区的后裔,但在《海外东经》或《大荒东经》的地域内从未提到炎帝之姜姓。

    例如:《北山经>”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大荒西经》“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生百互人,是能上下于天”。《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讠夭】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海内经》“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