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推荐《斩魔诀》(第1/3页)  风云之雄霸天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楔子佛门圣地

    一个无辜的孩子,

    被千年魔王觑视肉身,

    自此以后,

    命运发生了改变,

    在他身上总能发生某些怪诞、荒谬之事。

    一次次磨难与挫折,

    一次次意外与劫数,

    改变了他人生轨迹;

    是偶然也是必然,

    是人为也是天意,

    在无数的巧合和摸索中,

    他领悟了无上法诀,

    却因此而被人们视为异类;

    为正道所不容,

    为邪道所不喜,

    为亲人之所弃,

    饱尝人间冷暖疾苦的少年,

    他该何去何从?

    正道神道仙佛道,

    邪道妖道魔魅道!

    在这风云动荡、世间大乱的年代,

    有谁,

    能够一手掌控生死,

    指点江山?

    又有谁,

    能够踏入长生圣殿、达到不死化境,

    笑傲天下?

    ――《斩魔诀》

    九华山位于皖东南之境,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南越太平湖与黄山同辉。九华山以峰为主,山间遍布深沟峡谷,群山众壑、溪流飞瀑、怪石古洞、苍松翠竹、奇丽清幽,相映成趣。名胜古迹,错落其间。鸟语伴钟鼓,云雾现奇松。唐代刘禹锡观山时赞叹:“奇峰一见惊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江边一幅王维画,石上千年李白诗”。九华山是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卷,自然秀色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加之四季分明的时景和日出、晚霞、云海、雾凇、雪霰,佛光等天象奇观,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素有“东南第一山”、“江南第一山”之誉。

    南朝时,因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其数有九,故号九子山。唐天宝年间大诗人李白曾多次游九华山,睹此山秀异,九峰如莲花,触景生情,在与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中曰:“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因此改“九子山”为“九华山”。李白游山其间作诗赠友韦仲堪云:“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其中“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诗句成为描绘九华山秀美景色的千古绝唱。

    九华山乃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唐开元末,新罗国(位于朝鲜半岛南端)僧人金乔觉24岁时,削发为僧,于中土唐朝玄宗时来华求法,经南陵等地上九华,遂于此山深无人处,择一岩洞栖居修行。当时九华山皆为青阳县居士闵让和属地。金乔觉向其乞一袈裟地,不意展衣后竟遍覆九峰。闵让和十分惊异,由惊而喜,先让其子拜师,后自己亦随之皈依。唐至德二年寺院建成,金地藏有了栖身之地和收留徒众常住寺内的条件。金乔觉声闻遐迩,连新罗国僧众闻说,也相率渡海来华随侍。唐贞元十年,金乔觉99岁,忽召众徒告别,跏趺示寂。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仍颜色如生,兜罗手软,罗节有声,如撼金锁。众佛徒认定他即地藏菩萨示现,遂建一石塔将肉身供于石塔中,尊为“金地藏”,嗣后配以殿宇,称“肉身殿”。从此九华山名声远播,逐渐形成与五台山文殊、峨眉普贤、普陀观音相并称的地藏菩萨应化道场,即为化城古寺。

    “化城”一名寓意弘深,来历不凡,源于《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妙法莲华经》被称为经中之王,是大乘佛法一乘了义最高经典,用出污泥而不染之高洁莲花,比喻哲理宏富、概括辩证之深妙佛法。荷池中有亭亭玉立、纤尘不染之芙蓉,皖南地呈雄奇俊美、涵义无穷之九华,其象征意义何在?有历史、现实为证:高僧、菩萨借机示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