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多年前,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了“虫洞”理论。那么,“虫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虫洞”是连接宇宙遥远区域间的时空细管。暗物质维持着虫洞出口的敞开。它可以把平行宇宙和婴儿宇宙连接起来,并提供时间旅行的可能性。它也可能是连接黑洞和白洞的时空隧道,也叫“灰道”。
假如说大家都在一个长方形的广场上,左上角设为a,右上角设为b,右下角设为c,左下角设为d。假设长方形的广场上全是建筑物,你的是c,终点是a,你无法直接穿越建筑物,那么只能从c到b,再从b到a。再假设假如长方形的广场上什么建筑物都没了,那么你可以直接从c到a,这是对于平面来说最近的路线。但是假如说你进入了一个虫洞,你可以直接从c到a,连原本最短到达的距离也不需要了。这就是所谓的虫洞。
虫洞的自然产生机制有两种:其一,是黑洞的强大引力能;其二,是克尔黑洞的快速旋转,其伦斯――梯林效应将黑洞周围的能层中的时空撕开一些小口子。这些小口子在引力能和旋转能的作用下被击穿,成为一些十分小的虫洞。这些虫洞在黑洞引力能的作用下,可以确定它们的出口在那里。
但是,由于虫洞引力过大,早期人类的设想是根本无法通过虫洞来实现“瞬间移动”的可能。早在20世纪50年代,已有科学家对“虫洞”作过研究,由于当时历史条件所限,一些物理学家认为,理论上也许可以使用“虫洞”,但“虫洞”的引力过大,会毁灭所有进入的东西,因此不可能用在宇宙航行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研究发现,“虫洞”的超强力场可以通过“负质量”来中和,达到稳定“虫洞”能量场的作用。科学家认为,相对于产生能量的“正物质”,“反物质”也拥有“负质量”,可以吸去周围所有能量。像“虫洞”一样,“负质量”也曾被认为只存在于理论之中。
事实上,在物理学中人们通常把真空的质量定为零。所谓真空就是一无所有,而负质量则意味着比一无所有的真空具有“更少”的物质,这在经典物理学中是近乎于自相矛盾的说法。
但后来,世界上的许多实验室却成功地证明了“负质量”能存在于现实世界,并且通过航天器在太空中捕捉到了微量的“负质量”。
过了一千年,科学飞速发展,“负质量”已经得到完全的认证,并且成为航天动力学中的最基础学科。
说到负质量,可以用恒星的消亡来做一个简单的比喻。
恒星在耗尽了能量之后会变成冷恒星,一旦停止了核燃烧,恒星必定要发生引力收缩,这是因为恒星内部维持力学平衡的压力是与它的温度相联系的。
在此以后,恒星将变得动荡不安,一开始会变成一颗红巨星;然后,红巨星将在爆发中完成它的全部使命,把自己的大部分物质抛射回太空中,留下的残骸则继续收缩,变成白矮星;而引力继续发挥作用,这时,天体的密度会越来越大,渐渐超过原子核,核子,最后是中子,形成密度最大的中子星。
然而,引力产生的塌陷仍然不会结束,中子将被压碎,这个时候的天体通常被称为黑洞。
那么,黑洞中的物质基元究竟是什么呢?有什么斥力与引力对抗才使黑洞停留在某一阶段而不再继续坍缩呢?如果没有斥力,那么黑洞将无限地坍缩下去,直到体积无穷小,密度无穷大,内部压力也无穷大,而这显然是物理学理论所不允许的。
实际上,当中子被压碎的时候,就已经没有物质基元了,那实际上是物质塌陷到极限后产生的一种异变。如果称现在这个宇宙为正空间的话,那么它们被压缩到了另一个方向,即为反空间,而在正空间里则称这种物质为负质量。
很显然,负质量是不会受正空间物质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