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五十八章:越来越多的税收(第2/2页)  大周昏君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达一万万两白银。

    清朝末年,全国各地可都是一副乱世景象,清廷还能有这么高的税收,有此可见商税、矿税是多么的重要。

    可能会有人说,这么满清末年进行了工业化的结果。

    可宋朝呢?

    南宋只是占据了相当于大周一半的土地面积,每年的税收就高大一万万贯钱以上,这不都是因为商税、矿税的缘故吗?

    所以张凌阳便想,既然宋朝的财政收入都能超过一万万两白银,没道理到了自己手里,且国土面积还是南宋的两倍有余,国家的财政收入反而下降的道理。

    更何况,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展开,财政收入只会越来越多,没有越来越少的道理。

    要知道,这两年,大周朝廷同欧洲列强的几次大规模贸易,所获得的利益都是百万两银子以上。

    如果这种贸易能够持续下去,单单是同欧洲列强国家间的贸易,大周每年都能获得几千万两的利益。

    这还是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如果放到民间,只怕所获得的利益会更多。

    当然,在民间同欧洲进行大规模贸易之前,张凌阳还是要做几个安排:禁止欧洲商人移植茶叶,禁止瓷器制造方法外流。

    这么做,自然是为了避免欧洲学会之后,影响大周的利益。

    不说瓷器,前世的时候,欧洲就有人将茶叶移植到了天竺,最后天朝便因此损失了一项重要收入。

    至于丝绸,张凌阳并未想过种植。

    这是因为桑树的生存有极其苛刻的条件。

    纵观全球,也只有江南地区适合种植桑树,所以大周才能大规模的种桑养蚕。

    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许桑树和蚕都能存活,可要说到大规模种桑养蚕的话,只怕没有一个地方比江南地区更加合适。

    即便他们通过科技手段研究成功,可生产出来的丝绸质量,也远远不如大周。

    张凌阳在扬州停留,主要是因为盐务之事。

    现在,见盐务这边基本上没有什么值得重视的事情,索性不再关注,开始浏览起扬州城的名胜古迹起来。

    自然,夜夜笙歌之事也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张凌阳的为人,消息再闭塞的人只怕都知道,扬州城内的文武百官、士绅大族没有道理不知道张凌阳的喜好。

    所以,在张凌阳还未到达扬州之时,扬州这边便已经挑选了无数女子等待着被张凌阳临幸……

    快眼看书小说阅读_www.bookc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