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无长物。
看来线索只有这本书了,杨凡当然得走过去,上面写着杨凡完全看不到的文字,翻来书一看,内容也全部是看不懂的东西,杨凡突然心生郁闷,这是哪国语言,怎么会如此复杂,从来没见过。
突然此时杨凡头疼欲裂,脑中的坐忘经就好像要散开一样,眼前的文字仿佛变成了道道金光陷入他的眼眸。
“道~道典~”
杨凡喃喃道,这是?杨凡对于自己突然能看得懂这本书上的文字显然觉得奇怪,再翻开书一看。
“天呀,这是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现代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不过此道德经非彼道德经,这里道德经讲述的不光是人与天地、人与人、人与事的关系,在这里更多的讲述的是如此成圣的事情,因此称呼为道典也不为过,上面所记载的内容有很多,杨凡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渴了就喝兽血,饿了就生啖兽肉,杨凡就是如此这般的人,如果全心全意扑在一件事,其余的事情就不重要了,更何况这还是关乎以后修行的事情。
“呼~”杨凡终于将其读完,大致了解了一下,真的是太深奥了,很多地方,杨凡根本无法了解,不过这重新打开了一座大门,杨凡原先以为道的最后是成仙,想不到仙人也会陨落,仙人也经受不住时间的磨练,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当中,想来也是,在慢慢世界进程当中,哪怕成仙再怎么艰难,也会积累不少的仙人,但如今仙迹已绝,人类已沦落到不知天不明命的地步,这是一场悲剧。
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