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米迦勒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0
东亚经济奇迹
东亚发展模型
透过政府干预而增长的“日本模型”亦不能应用在东亚发展国家中,原因是套用在发展中东亚国的模型,至少已有5个。
香港及新加坡
虽然两个城市与其他增长迅速的岛屿,尤其马尔他甚为相似,但两者在区内可算是各自精彩。纵使他们在30年代末期已是地位巩固的转口港,但贸易方向截然不同。有趣的是,这点奠定两个城市走向不同经济发展方向的相异处往往倍受忽视。香港向中国输入原材料,而从中国输出劳动密集制成品。40年代末期,众多中国企业家逃往香港及台湾,其中主要来自上海的能带机械逃难。部分企业家甚至向保险索偿机械器材的损失,以获得营运资金。他们迅速地发展及扩展其出口业务,专营塑胶花c成衣c纺织c玩具c运动用品及其他劳动密集货品。香港的英国殖国地政府提供了中立的经济环境:低盈利进口关税25带来宏观经济的稳定局面c低统一公司及个人收税原先125,上升至175,及主要来自流动盈利,为原先少于200万,后增长至600万的人口,迅速建立了社会及物质的基础。由于经济规模少及开放,货币政策的工具无异较弱。移民控制如劳工政策,因而亦成为影响经济活动的主要工具。
#1
由于缺乏农业,香港以最高的价钱输入食品,而将其他廉价消费品及输入品输出亦紧随而来。要是考虑欠周的国家有意将廉价货物在香港倾销,香港消费者及制造商会非常高兴。
低通胀及不断增长的出口,鼓励人民储蓄及投资。此外,对海外投资的开放态度亦有利于极具支持性的经济环境。虽然输出口制造起初以本地为主,但香港后期吸引海外企业,利用香港劳动人口生产劳动密集货品出口。这有助香港通向全球市场及全球科技“架”。只要没有为出口商提供保护或“赠送”奖励,如免税期,海外投资者剥削经济的危险便不会出现。
政府管制大都受制于土地计划。计划目的是令香港这个人口密集的岛屿及其邻近地区适合居住。虽然取缔潜建楼宇交由私人户主拥有,但公共投资仍包括公共房屋。
大批移民流入引发激烈的斗争并激化了灵活性。正如在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吸纳大量员工的并非工厂,而是涉及经济范围的“非正式”行业。分包合同透过非正式及正式聘请来加强劳工使用率。随着经济迅速增长,劳动人口的技术及其工资亦大大提高,每年实质增长有15,而正迅速增长的在职家庭收入亦上升。香港经济亦因为旅游业而变得多元化,而金融服务c大规模传统贸易行业及不断增长的制造出口,对香港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所有来自中国的各类型制造品出口的中间人服务扩张,情况自1979年中国开放政策实施后更有上升趋势。而香港制造业亦变得非常成熟。
#2
随着资金上升,香港企业家着手投资海外,以便利用其管理及市场经济来扩充生产。直至70年代末期,这些企业家在众多发展中国家,尤其亚洲的出口工业,已成为重要投资者。
由于中国的对外开放,厂家便纷纷将非技术性的劳动密集运作迁往大陆。估计香港企业家目前在中国雇用的员工人数至少有400万人,单在珠江三角洲已有300万人。他们主要负责出口制造,人数远远超过香港总劳动人口。虽然中国生产人数较香港的多出100万,但香港的制造出口接近300亿美元,而中国则只有650亿。由于香港主要集中较高技术生产过程,所以以每一元计,香港的增值额较中国高。
新加坡与香港刚好相反,属向内为主的转口港,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