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节(第1/5页)  MBA管理经济学教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制造出口的占有率都下降。但美国的制造出口比例比日本还要高。这不一定与两国的经济有关日本在1989年的gdp估计是美国的55只有在南韩及泰国,日本所占的出口水平是美国的一半,在大部分国家而言,日本与美国的出口比率接近25。1992年,日本市场占中国c韩国及新加坡的制造出口的比率,实质上低于1980年的比率。

    #16

    广场协议后,在东北亚出现的一股外国投资浪潮,其主要目的是设法规避贸易屏障及舒缓与美国的紧张关系。东道国面对的危险是,一旦他们成为美国贸易赤字的主要因素,便会被卷入相同的紧张局势当中,中国亦曾身受其害。日本在东亚地区大部分国家的制造输出比例,亦在广场协议后增长,但增长速度并未足以满足美国或东亚国家政府,当然亦未能抵销日本的资本货品及零件的销售。纵使货币在广场协议签订后作出重新调查c日本与nis的跨工业贸易增加c其他东亚国家能成功地增加日本市场的制成品出口,但由于产品周期未能达致最后阶段,迫使美国继续肩负东亚工业化调整所带来的负担,难免会导致贸易局势紧张。

    #17

    结论

    东亚政治经济的出现必须从三个转变之间的关系探讨:全球政治经济的改变c个别国家政治经济的改变,以及生产组织的改变。愈来愈多的文献著重国家社会关系模式,在新兴工业国之间的变化可以很大。

    纵管愈来愈多文献说明东亚各国之间经验存有很大差异,但飞雁理论亦被广泛使用。本文的目的,是分析为何飞雁理论以及其他认为各国工业化步伐统一的理论,现在是安息的时候了。韩国及台湾的工业模式不单与日本第一代飞雁的模式有天渊之别,甚至与目前东南亚制造出口的迅速增长,都有显著的不同。飞雁理论的败笔之处在于未有注意,转变中的全球政治经济及科技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会妨碍工业架构的一致化。虽然韩国及台湾,以及近期的马来西亚和泰国,或许在日本数年前取得成功的工业输出产品,但从工业组织和地理政治方面看来,他们之间的处理手法有显著的不同。

    然而这些国家工业出口仍然非常依赖日本资本货品及科技进口,与飞雁理论所估引的刚好相反。在韩国及台湾,e仍支配高科技工业。另外,东南亚以出口为主的制造业,大都由跨国公司的附属公司负责。对日本科技的依赖,再加上地区内日本公司依靠廉价劳工作装配运作,促使地区劳工分配的形成,是建立基于生产地区化网络,而并非国家经济。

    #18

    地区生产网络的出现,为政治经济带来深远的影响。各国彼此间的生产架构联系与国家政治有着相互影响。正如本文提出,集中生产网络,有助察觉现有数据,如贸易c投资及本地内容数据的不足之外。制造计算机的台湾公司珍宝,是说明地区化生产网络如何将贸易和直接海外投资的数据复杂化的一个典型例子。同样有关马来西亚的讨论亦指出,地区生产风格如何为诚信不高的“本地”内容提供数据。要明白东亚地区的生产组织,就必须理解影响网络的国家数据背后意义。

    各独特部门应被视为工业活动“综合”的一部分,而并非如产品周期理论,只集中某个产品的流动而忽略所有其他产品。例如,日本电子生产商在东亚成立的生产网络,正显示个别产品扩散的模式并不等如其生产方式,产品的生产模式,是联系多个国家,涉及多组公司的。其中大部分设有长期附属公司,生产大批量的相互关联产品。产品相互联系,是由于日本公司一直不愿放弃那些似乎达到成熟阶段的产品,而这正与产品周期理论所预期的情况背道而驰。生产技术转变c产品差异化的增加或全新科技的出现,亦会对某些产品的“反成熟”造成影响。因此,当rd变得日益非曲线化,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