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章 曹操那些事(第1/3页)  九头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曹家的故事很长很长,而开端自然是被小雨称作“魏公”(外公)的曹操。

    历史上的曹操文韬武略,政治家c军事家c文学家c书法家等光环让后人如仰泰山。除了在军事政治及文学方面的成就,他在“某个领域”的作为,同样被两千年后的人们津津乐道,这个“领域”就是盗墓。

    陈琳所作讨曹檄文《为袁绍檄豫州文》中“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c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的表述。让曹操率兵盗墓的事情公之于世,“发丘中郎将”c“摸金校尉”等词更是自此家喻户晓,至今日更为小说c电影的招牌噱头。

    曹操盗墓不假,亲自指挥盗墓也不假,“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掠取金宝”等字句确实属实,但“所过隳突,无骸不露”就是典型的污蔑了,而置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更属捏造夸张,后世传说中从这两个虚拟官职衍生的盗墓门派和盗墓手法更是无稽之谈。

    用小雨的话说,摸金校尉的“分金定位”手法纯属猪鼻子插葱,如果真有这手艺,她老外公何必亲自上阵,派个心腹大将去监工就行了,何必自己抛头露面留下口实?要说探墓手艺哪家强,当属东汉曹魏公。

    魏公寻墓可不是用什么罗盘金针,而是靠“坟典”。所谓坟典不是关于古人坟墓的记录,旧指三皇五帝之书,后代指“古籍”。曹操自幼博览群书,好古籍秘典,钻研有术c融会贯通,自然而然的从诸多史料c杂记中就分析探知古墓c大墓所在具体方位以及墓藏“富裕”程度,这些知识储备才是日后盗墓的“指南针”。

    最开始盗墓只为求财以资军费,顺手带出一些古籍古典,而这些“赠品”却无意间被善读书的曹操发现了价值,这些典籍不仅仅让曹操探墓更加顺利,而里面关于军事c历史c政治的内容更是让曹操眼界大开,思想才干与日剧增。当这种价值被发现和利用,曹操对典籍的需求如饥似渴。

    当时军阀们依靠盗墓来补充军费是常见手法,河北袁绍也不例外,其行径更加疯狂,连小墓都不放过,他的军队所过之地“地无完冢”,只不过他没亲自上阵也没有被人写文章遗臭万年。所以袁绍同样依靠盗墓求财,并获取了大量珍贵典籍。但他与曹操不同的是,曹操把这些书用来研读吸取养分,而袁绍则当作财宝携带待售。从这也看出官渡之战曹操大胜并非偶然,他们的思想境界和才能压根不是一个级别的。

    官渡之战后,曹下令“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袁绍的地盘不仅壮大了曹操的实力,他当财物收藏的那些典籍也进一步成就了曹操个人的强大,更重要的是,这些书彻底改变了曹操,改变了整个曹氏家族的命运。从此时起,曹氏家族的命运便与上古神秘“九头冢”交织到了一起。

    “九头冢?”山子打断了曹小雨的叙述,“《水经注》里有写过营丘九头图,春秋时祝融冢破,此图现世,后不知所踪。但是据我所知,只有九头图的说法而没有‘九头冢’的记载。”

    他又看向貅火接着说:“这只熊猫告诉我,《营丘九头图》只是个诱饵,算是祝融冢主动防御系统的一环。”

    曹小雨喝了口水,湿润了一下喉咙,之前讲述曹操往事让她嘴巴里闹起了旱灾。

    重新理了一下思绪后,她说道:“九头冢这个词确实没有出现在历史文献中,只是魏公在整理了诸多线索后,给出的一个代替词,指的是埋藏于九个地方的上古神秘。”

    “九个地方?’九头’的出处在九黎族先祖图腾,简单说就是九个头像,怎么又和九个地方扯上关系了?”山子问。

    “你还真是十万个为什么,呵呵”小雨掏出手机,打开写字板,在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