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76章 追圣旨(第2/4页)  崇祯十五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队盯防从京师来的使者,所以,传旨太监的马腿都快要跑断了,但却依然没有追上太子。

    三天后。

    鹞儿岭。

    朱慈烺于黄昏时分抵达京营大营,而刘肇基他们是今天上午刚刚到达,并立起营帐的,听闻太子驾到,急忙列阵迎接。一眼望过去,从刘肇基马进忠杨轩,一直到最基层的长枪兵,每一个人都是风尘仆仆。跟在太子身边的三千营和武襄左卫当然也好不到哪里去,所有人都是一脸疲惫,战马也都有气无力。

    从涿州到鹞儿岭,四百多里的路程,三天赶到,不论对人还是马,都是严峻的考验。

    顾不上休息,朱慈烺进到中军帐,升帐议事。

    虽然很紧张,但总体还算顺利,他本人没有被传旨太监追上,而宣府本地的官员和驻军也没有找刘肇基的麻烦,在路过宣府时,宣府巡抚李鉴甚至还派人慰劳,送了猪肉和粮米。

    朱慈烺下令,今夜取消晚操晚课,用完晚饭,全军立刻休息,明晨寅时,大军开拔,进行长途操练---时间紧张,朱慈烺不敢多停留,他必须争分夺秒的执行自己的计划。

    “遵令~~”

    众将听令,但无人知道太子的心思。

    众将退出去之后,朱慈烺召见了整个宣府之内,唯一的一名知情者,军情司照磨萧汉俊。河南一别,到今日已经一个多月了,萧汉俊不但是被晒黑了,而且皮肤干裂,嘴唇青紫,状甚凄惨--张家口地区昼夜温差大,风沙也大,萧汉俊皮肤娇嫩,又执行秘密计划,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变成这般模样倒也不奇怪,不过萧汉俊眼睛里的笑意和潇洒却不改。

    见到太子,他第一句话就是:“殿下,从三月到现在,你给臣的二十万两银子已经全部用完,到现在一钱银子都不剩了。”

    朱慈烺心说萧汉俊真是“狡猾”,知道我要搞晋商,要有钱了,所以提前和我哭穷。板着脸:“银子会有的,不过晋商和建虏勾结之事,你到底查清了多少?”

    萧汉俊微微一笑,取出两个信札,呈给太子。

    其中一个尤其厚。

    朱慈烺取了看,厚的一封是萧汉俊已经调查详实,可以确定的一些事情,朱慈烺看后触目惊心,就像他猜测的那样,张家口名义上的交易对象是蒙古喀喇沁部,但实际上交易的对象是建虏人,蒙古人只不过是建虏使用的白手套,所有从张家口获取的物质,蒙古人连一成都用不到,剩下的九成都是在为建虏服务。

    盐铁,茶叶,布匹,中药,这些也就罢了,辽东本地多多少少都有些产量,加上有朝鲜那个破口,大明已经很难用这些东西封锁建虏了,所以最让朱慈烺愤怒的其实是两项:一个是粮食,另一个是制造火药的必需品,硫磺和硝石。

    这两项物资都是辽东不能自给,同时也是大明非常稀缺、严格管控、决不允许流向建虏的战略物资,但照萧汉俊的秘密调查,每年通过张家口流向辽东的粮食和硫磺硝石,不在少数。

    萧汉俊列举了一些例子,查到了晋商在张家口囤积粮食,盐铁,硫磺和硝石的几处秘密地点。

    只要大军一到,全部查封,这就是如山的铁证。

    当然了,这些事情并非是萧汉俊一个月,而是上任军情司照磨的第一天,就依照太子的命令,开始着手调查的,将近半年,终于是有所收获。

    朱慈烺越看心情越沉重。

    那么张家口的情况,朝廷到底知不知道呢?

    关于第一点,张家口和大同马市交易的主体是建虏,而非蒙古喀喇沁部,喀喇沁只是白手套的事情,大明朝廷心知肚明。故意装作不做有两个考虑,一来是力求稳定宣府边防,自崇祯九年,重开大同和张家口的马市之后,建虏就不再侵扰这两个地方,宣府兵和大同兵可以比较大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