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48章 再请出京(第2/4页)  崇祯十五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人,于是儿臣将他们编列成军,名曰:雪耻营,归在左柳营之下,以后专职修建。”

    “而其中有十几个熟悉辽东和辽南地形的人,被儿臣特地挑了出来,以为我大军渡海攻击时的向导,为了保障他们的忠心,不至于发生反复,于是儿臣便在京师中选了一些年轻寡妇,或者是父母双亡的女子,儿臣选其中年龄合适,愿意嫁人者,和他们结成夫妻,令他们在京师有一个家……”

    听到此,崇祯帝明白了。

    虽然有辽东辽南地图,对辽东辽南的海情,大明也有相当的了解,但岸上的情况有没有改变,建虏修建了多少的堡子和城寨,大明却不是太清楚,而这正是这些当初投降建虏的软骨头的用处。

    不过这些人毕竟投降过建虏一次了,已经有了软骨头的印记,会不会到了辽东之后,发现战事不利,立刻重新跪降建虏,或者是故意为大军指引错路,却是谁也不能保证的,因此,为他们配婚,将他们的家人留在京师,就成了一种羁绊手段,或者是说加保险的方式。

    崇祯帝表面不动声色,心中却是赞同:我儿,想的周全。想一想,又问:“渡海攻击之事,准备的怎样了?”

    “宁远的吴三桂,山海关的马科,保定的虎大威,都在厉兵秣马,战马和甲胄,儿臣全力保证;登州水师,天津水师,大小船只百余艘,都已经准备妥当,正日夜操练;选做渡海攻击的精武营的两千步兵,配备了大量火器,现在每日都在京营校场操练攻坚作战,用新式火药炸城,小城小堡,瞬息可下,即便是坚城,只要建虏没有重兵来救,也可以在两到三天之内拿下!”

    虽然还有一些隐忧和不足,但朱慈烺知道父皇喜欢听“豪言”的脾气---不管私下里他绞尽了多少脑汁,在御前,他都要表现出十足的信心和豪气。

    果然,听了太子的话,崇祯帝的脸上少有的露出了笑容:“好,好。”眼神兴奋,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明铁骑在建虏后方纵横驰骋、建虏城墙纷纷倒塌的景象……

    趁着崇祯帝高兴,朱慈烺赶紧道:“父皇,儿臣有一请。”

    “说。”

    “善攻者必先善守,儿臣以为,相比于渡海攻击,我大明设置的阻挡建虏入塞的三道防线更为重要,第一道长城和第二道京畿防线,儿臣平常都有了解,但第三道防线,河间府、高阳县一代,儿臣却是有点不放心。纵观建虏入塞,每一次大量被攻破的并不是府城,而是那一些城池低矮的州县,这一次虽然朝廷下了命令,修缮加固各个县城的城墙,招募乡勇,但具体效果如何,却不敢保证,儿臣觉得,还需要亲自去查看一番,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朱慈烺道。

    他没说的是,虽然当日他在朝堂上阐述利弊,成功说服了父皇和朝臣,定下了三道防线的方案,但对这三道防线的钱粮拨付,朝廷却是不同对待。

    第一道防线是长城,因为所需巨大,时间也来不及,所以大明朝廷不得不放弃了今年大规模修缮长城的计划,转而将所有的资源和钱粮都投注到了第二道防线,也就是京畿地区的棱堡修建和城墙增筑之上,至于第三道防线,河间府乃至整个京畿平原所有的府州县所分到的修筑钱粮,却是少之又少。

    原因也简单,除了朝廷想把第二道防线打造成铜墙铁壁,不使建虏通过,也就不用到第三道防线之外,更因为第二道防线乃是京畿,是天子所在,第三道河间府或可以有失,但京畿绝不能有失,

    而两道防线之间的府州县,都需要自筹修城的资金。

    因为没有银子拨下,很多县城都只能简单修缮旧城墙,象征性的加高了两三层砖,建虏真要兵临城下,这加高的三两层,根本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朱慈烺听到军情司报上来的情报,心中担忧,但却也知道,朝廷财政确实困难,即便是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