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七十五章 变革与实力(五)(第2/4页)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压根不可能。说穿了,还是蒙古世界太大了,人口也不少,文化习俗更是迥异,在现有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无力直接统治,只能搞代理人制度。而二元制统治体系,提高蒙古人的政治待遇,加强通婚交流,传播宗教,要比普通的仆从国代理人制度更有效一些,这便是魏文度的核心思想。

    他的这份报告,现在差不多已经写到尾声了,只待再修改、润色一下就送到庙街港交由开拓队队长陈科审阅。一旦他也认可的话,那么自然可以下令执行这种政策,同时魏文度也会进入上层的眼帘之中,政治前程就会非常看好。

    不过除开蒙古人之外的其他民族,在魏文度的计划中其政治地位却没有蒙古人这么高,比如鄂伦春人、达斡尔人、鄂温克人、女真人等通古斯民族,以及包括朝鲜人、日本人、俄罗斯人在内外来种族,都是需要被直接统治并接受东岸化教育的。换言之,他们将最终失去自己的民族、文化特征,融入到以明人为主体,东岸文化为主要文明特征的体系中去。这从东岸人在外东北和满洲大肆设立学校,搞同化教育就能看得出来,他们认为这些通古斯民族人口不算很多,但却很杂乱,有些人自己都说不清楚是什么民族,文明水平低下,也没什么光辉的历史好吧,达斡尔人作为契丹的后裔可能有些不妥,但无关紧要了尤其是后者,有光辉的历史则意味着民族意识相对较强,可能还会有自己固定的地盘,就像蒙古人那样,以现有的情况来说,同化的难度极大。毕竟,民族构成的三要素,土地、语言、文化传统,他们基本都有,这就很难办了。

    相反,如果像通古斯山丹野人那般,同化的难度就非常低了,他们自己应该也不会过于抗拒这种拥抱先进文明的行为,所以多年来东岸人一直持之以恒地试图同化境内的通古斯人,让他们集村并屯地居住,让他们提高农牧渔业生产技术,让他们上学,让他们接受一切东岸人的生活方式,目前看来已经初步取得了一些效果,未来一定可以全部消化。

    1685年5月下旬,就在魏文度在满归屯思考满蒙未来的发展大业时,远在伯力县的陈科,也正在码头上和当地官员们告别。

    因为春暖花开的缘故,外东北发达的水系渐渐可以派上用场了。这不,今天就有四艘船从伯力港出发,然后溯乌苏里江而尚,抵达上游的一些定居点或者村镇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船只的利用效率,事实上它们并不只在大港停留,甚至一些比较重要的村子也会短暂停留下,然后装卸货物。

    四艘船装载的主要是日用品和食品。伯力县作为交通区位优势非常突出的地方,目前有着不少手工业者定居,生产的各种工艺品、日用品行销全境,非常有名。除此之外,当地的鲑鱼捕捞业也规模很大,吸引了一些投资者前来设厂生产。而这些工厂的存在,又吸引了很大一批苦哈哈的通古斯人过来定居,做着清膛刮鳞、洗刷腌制之类的活计,工资不用开很高,但这些通古斯人却非常满意,可谓是双赢。

    腌制完毕的鲑鱼按照东岸传统,用木桶密封放置,每个木桶里都有500-1000条不等的鲑鱼,在北边的林区或南方的草原上销路非常广阔。甚至就连外东北的政府机构或军队部门,每年都要大量采购屯做军需,因为国营渔业公司的产量就那么多,还多半被登莱那边要走了,自己反倒吃不到多少,也是气人。

    四艘船吃水很深,装完货物启动后,陈科也不嫌脏,坐到了一个火药桶上,看着周围黛青色的山林,心情一片大好。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今年可能就会调任回国,担任下一届政府的中央执委了。这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因为够选举资格的就那几个人,差不多算是等额选举了,走个过场而已。如今的华夏东岸共和国,对官员海外履历的重视已经到了“变态”的程度,即不担任海外殖民地高层的,基本上进入中央执委会的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