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考试就这么过了,虽说宝玉三人心里都有个疑影儿,可是终究谁也没有主动挑起这个话题。依旧是哪一家酒楼,依然是哪一个包厢,照旧点了里面最好的酒菜,憋闷了好久,终究还是水漪实在是再也憋不下去了。“这一次的考题,我看倘若不是老师的意思,那肯定就是父皇对翰林院发了话。毕竟这每三年一次的科考,意在是为朝廷选拔人才,若是每次考试都出些冷僻而又不实际的考题,那朝廷如何提拔贤能?”“林姑父历来都是一言九鼎!”宝玉微微皱了眉。“我也相信,这绝对不是老师的意思!”沉思了半晌,水泽终是抬起头来,微微地叹了口气。他们三人心里都有底儿了,这次的考题,必然是水靖对翰林院发了话的。
“不知这最后一次考试!?”水漪皱了皱眉。第三次,是直接在大殿上进行,也就是俗称的“殿试。”第二场考试下来之后,有资格参加殿试的人已经不多了,谁都没有料到这一次的考题竟然如此直面。“你说,这一次的考题,有没有可能是父皇亲自定下的,并没有经过翰林院!?”水泽若有所思看了看水漪。“记得父皇曾经说过,当初在扬州林府的时候,老师曾经出了一道考题来考证他与王叔。没准儿这道题,就是这次考试的考题!”水漪闷闷地道。“现如今,就剩下最后一关了!”宝玉心里有些个没底。
这殿试历来都是考试中最后一关,也是最难过的一关。显庆四年,唐高宗亲自在大殿上开科取士,由皇帝亲自监考选拔人才,是科举史上第一次“殿试”,此次殿试规模不大。载初元年,武则天即将称帝,她亲自主持考试,各地精英云集洛阳,考生有上万人之多,连续考了几天。这次殿试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资治通鉴》干脆抹杀了唐高宗主持的那次殿试,称殿试是武则天开创的。但成书更早的《旧唐书》记录了唐高宗的这次殿试:(显庆)四年春二月乙亥,上亲策试举人,凡九百人,惟郭待封c张九龄五人居上第,令待诏弘文馆,随仗供奉。
而且在这殿试之前,试前须复试,而复试是在宝华殿应试。只有通过复试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宝华殿的殿试。殿试只考策问,应试者自黎明入,历经点名c散卷c赞拜c行礼等礼节,然后颁发策题。制策题目,清初用时务策一道,题长二c三百字,所询一二事;锦熙以后,题长达五c六百字,甚至千字左右。
承运二十六年,改由读卷大臣密议八条中圈出四道为题。策文不限长短,一般在两千字左右,起收及中间的书写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数限制,特别强调书写,必须用正体,即所谓“院体”c“馆阁体”,字要方正c光园c乌黑c体大。从某种角度来看,书法往往比文章重要。殿试只一天,日暮交卷,经受卷c掌卷c弥封等官收存。至阅卷日,分交读卷官8人,每人一桌,轮流传阅,各加“○”c“△”c“\”c“1”c“x”五种记号,得“○”最多者为佳卷,而后就所有卷中,选○最多的十本进呈皇帝,钦定御批一甲第一c二c三名即为状元c榜眼c探花,一甲三人称“进士及第”,又称“三鼎甲”。
二甲若干人,占录取者的三分之一,称“进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若干人,占录取者的三分之二。最后由填榜官填写发榜。一甲三人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c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c三甲进士如欲授职入官,还要在保和殿再经朝考次,综合前后考试成绩,择优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即俗称的“点翰林”,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职。在宫里的时候,水靖可是对水泽发了话的,本来自己也想知道,这数月来,自己在林府所学,究竟能有多大的长进。
可是水靖对他的要求确实更加的严格,原因无他,只因为他不但是皇长子,更是当朝的皇太子。水靖那意思很明显,只要他在这次大考中,能够中得前三名,他就已经很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