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章 奇异金玉牌(第2/3页)  莲与魂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来。里面还有众多地下河,不明地洞什么的。尤其是有人在一个地下河口,扔了一麻袋秕谷,再让人追寻着镇上的各大小河道,最后竟然在二十几里外的黄流河的河面上突然浮现,实验结果听起来就让人毛骨悚然,人要是不小心跌入这样的陷阱中去,后果难料,但肯定不堪设想。慢慢地,也就没多少人来这么个危险之地了。

    凌父到石山窟也不是一两次了,那一次也纯粹是为了图个乐子的,他年轻的时候就随着爷爷,断山判水。人到中年,已经是附近几个镇都闻名的炼金大师傅。

    他到石山窟“寻宝”和别人不一样,别人都喜欢在暗洞里,石窟里瞎逛,找所谓的宝藏,他就是一味的“刨地”,专找有泥土的地方挖挖掘掘。尤其是那些比较夯实的紫黄泥,更是仔细。如是几回下来,大块头的没有找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小点点金属,倒是捣鼓了不少。卖不了什么钱,凌父也无所谓,都淘去泥沙,熔掉杂质,用个小布袋子装起来,自个儿乐着。

    那一次他寻着一条隐隐约约的矿脉,找到凌朗手中的这片东西,其实具体来讲这个金玉牌,外形有点像盘坐的佛像,只是因为头部相对于盘坐的主体,有点小,比例不协调,让人觉得难免有点别扭,也就没人说那是一个“玉佛”。

    凌父对这个金玉牌极为喜欢,听他说过,他在山体里发现这个金玉牌的时候,除了他寻过去的那条矿脉,当时,金玉牌的周围像是长满触手一样,满满的无数跳根须一样的矿脉,延伸到周围或者远,或者近一点的地方去。

    他花了大量的精力,把家里的积货都拿了出来,精工细作,用金银混合了一些别的金属,作了一小块混合金,软硬适中不说,还不容易折断。最后还请镇上的老匠人,用织金法,做了个“莲花”状,混金银头冠在金玉牌上。混金银头冠包住了原来的金玉牌的头部部分,乍看上去,还真的像个“玉佛”了,更重要的是这么一来,让红系绳,有了可绑的地方,然后做成了挂饰,挂在了凌大少爷的脖子上。

    平日里,凌大少觉得金玉牌有点重,读小学的时候,更是不太喜欢把它挂在脖子上,取下来放在手里把玩的时候更多。但是凌父是无数次的叮嘱,要凌大少,一定要把金玉牌挂在身上,哪怕睡觉都不准除下来。不过对于侍宠生骄惯了的凌大少约束力并不大,但凌大少也只是挂得时候少,并没敢真的扔到一旁去。

    小时候,凌朗可能是先天就不足,人瘦瘦弱弱的不说,比同龄人好像也要迟钝那么点。直到后来也许可能是“鼻血”症,终于得到了缓解,这才慢慢的开智。

    等到了四五年级,当小伙伴们,还在为了一篇作文,怎么才能把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表达全,还在为了怎么避免不写“今天我和爸妈逛街,我非常开心”这样的一句话日记的时候。凌朗已经开始搜刮身边所有能接触的书籍——教学本,连环画,故事会,名著,小说,线状的,装订的,横版的,竖版的,看得是废寝忘食,津津有味。自然而然的,行文弄笔,也算言之有物了。

    到了五年级下半年,凌朗已经是年级的学霸了,甚至在多次全县的单科,双科竞赛,也是独占鳌头的存在了,凌父更觉得是金玉牌的功效,于是更严令凌大少牌不能离身。虽然凌大少对这依然是不以为然的。

    但有一点,凌大少倒没跟谁提起过,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他发觉自己竟然有了“过目不忘”的本事,普通的唐诗宋词,这样的篇幅,一遍过就能记住,一篇稍长的文章,最多也就是浏览一遍,精读一遍,校正一遍,就能一字不漏的记下来了。凌大少可能是愚笨惯了,所以对这现象,他觉得在其他同龄小朋友来说是早就拥有了的,加上他从来没有和人侃侃而谈的习惯。

    小山城的人们虽然一直不算富裕,但是尊师重道,恪守礼仪却是历来的传统。所以大多孩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