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51(第2/4页)  穿越者的明末生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就再没了回转了余地了,还有什么比嘲讽更大的奇耻大辱的了?

    耽罗府要真是那么容易被人轻视的,那也不会到今天这一步了,郑家自己都不敢擅自惹荷兰人,最后却是被耽罗府给赶走。

    方凯接着道:“这些都是正兵,月需饷银三两,每名士卒至少装备鸟铳一把,腰刀一把,镶铁棉甲一副,其余各样杂物数件,再加上日常的火耗,每名士卒月需二两上下,合计六两之多。”

    方凯越往下说,郑森的脸越黑,这次却不是怒的,而是被方凯报出的数字吓得,若是听得没错,岂不是一个战兵月需饷银六两,三万五千人,年饷二百一十万之多?怪不得大明朝廷发不起饷银了,就是郑家自己,一年也拿不出这么多银两养兵啊!要都拿来养兵,郑家哪还有钱给自己盖宅院,娶妻纳妾。

    而且,这还不算棉甲的价格,虽说只是镶铁的棉甲,但在价格上也不低,三万五千人都着甲?那至少就是上百万两,都未算火耗了!

    这若是听从他刚刚的意见,那郑家要花多少钱才能买下大员岛?那岂不是要拿出相同的数目才行?本以为花个三四十万两就行,如今看来就是多个几倍都未必够,这就是不是他能拿的主意了,虽说郑家有钱,可郑家在海上的生意也大,支出同样惊人,但每名兵卒的年饷也就六两而已,分为一个月只有半钱银子而已,远远比不上方凯所说的。

    郑家的饷银还算不错的,大明其他部队,一年能有个额定四两就不错的了,实际发到手的更是连一半都没有,有些克扣的狠的,兵卒一年到底一分都没有的那也大有人在,郑家还是学的当年戚家军两银子来给付,扣下来的二两就是算作平日的火耗,已经不算少数了,这才能保持郑家兵卒的战心。

    “这怎么可能?”郑森保持不住镇定了,看对方的模样也不像做伪,这要真花这么多钱来养兵,也怪不得兵卒人人赴死了,郑彩所言对方能连连打的北方的鞑子一败再败那也理所当然,都拿出了那等饷银,哪个兵卒不会慷慨赴死?

    方凯没接郑森的话,而是继续自顾自话的道:“耽罗岛上更有万余预备兵,民兵万余人,皆是半钱银子月饷,年饷合计六两,各有鸟铳,只是未着棉甲,这部分未花银两。”这话只说对了一半,耽罗府是有预备役以及民兵役记两万人,但那时在正兵未扩编前,如今兵衙还未从新补充新的民兵役和预备役,还远远不到两万人。

    方凯说得越多,郑森越是心惊,如此看来对方竟然连辅兵都拿着和郑家正兵一样的饷银,那可就不是一般的多了,这让郑家如何自处?至于你什么预备役,民兵役,在郑森看来自然就是辅兵了,如此一来,岂不是说耽罗府就真的有三万五千正兵不成?

    从方凯口中吐出的话很是荒谬,大明一朝三百年,没人给兵卒发过这么多的饷银,本朝初都是军户,自有军田养活,兵卒根本就是不拿饷银的,到了嘉靖年间倭人作乱肆掠沿海州县,那时候卫所制已经腐朽不可用,上下兵将毫无战力,朝廷没了办法,这才从新征召士兵充为兵丁,代替卫所兵,这才有了饷银一说,但也只多是三四两的年饷,真正发到手都未必能有一半。

    郑家多一些,年均六两银子,毕竟郑家养兵不是像那些大明的总兵督抚们拿来充人头克扣兵饷,喝兵血用的,郑家在海上生意大,也要人死命保着,这才花大力气养兵。

    仔细算算,郑家里里外外上下下能打能杀的正兵怕也就两万出头,其中郑森自己麾下能有个三千人,郑彩有两千人,其余两千人则是辅兵,拿的饷银也更少,剩下的一万余人都在各家长辈手上,要么就是依附郑家的海寇里各有几百。

    若按耽罗府的说法,那对方岂不是要有正兵三万五千人,辅兵两万,这人数就过了五万了,俗话说的好,过万数不过来,那到了五万之数是什么概念?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