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31章 渐变(第2/3页)  策行三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所迁址要朝廷批准,这也是正常程序,但杜畿这么做的根本原因还是让天子知道凉州的变动,同时做好相应的配合工作。

    韩遂死了,马腾还活着呢。

    奏疏发出,杜畿先和阎行商量出兵平叛的事宜。阎行夫妻有诚意,他也敞开了胸怀。杜畿认为,羌人因利而动,号称五六万人,其实能战的最多一两万人,而且起决定作用的也就是那么几个部落,那么几个人。杀掉这几个为首的,叛乱自然平息。

    与叛乱的羌人相比,需要注意的反而是金城郡的豪强,比如安演麹家,他们和羌人利益攸关,在其中起了很不好的作用。如果不予以打击,羌乱永远不会真正平息。

    杜畿的建议是召集各县的大族谈判,商量今后的发展事宜。这么做,既是对他们的尊重,也是对他们的警告。朝廷打击豪强,却不是简单的掠夺,而是控制比例,寻求平衡,以求可持续发展。如果有人贪得无厌,只想着自己发财,不顾其他的人死活,那朝廷也就不能留他了。

    若是韩遂在世,杜畿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说这样的话的。韩遂就是那种只顾自己发财,不顾其他人死活,更不在乎朝廷全局利益的人。现在韩遂死了,阎行、韩少英又深谙中原新政的精髓,自然举双手赞成。

    有了阎行夫妻支持,杜畿随即传令各县豪强,共商大计。

    ——

    汉中,南郑。

    法正快步上堂,来到正在处理公文的曹操面前,将一条咸鱼干摆在曹操的面前。

    浓烈的腥味扑直而来,曹操不由自主的掩住了鼻子,皱了皱鼻。

    “孝直,这是……”

    “斥候从关中送来消息,最近几个月,每隔三五天,都会有一批大船运着这样的鱼干送到长安。最近几天开始,这些鱼干开始向陇右运了。”

    曹操一惊,顾不上腥味扑鼻,拿起鱼干看了看。鱼干有一肘长,但并非整条鱼,只是其中一部分。曹操稍一打量,便看出了端倪。这是海鱼,体型庞大的海鱼,被分割成条,腌成了鱼干。虽看这一条轻飘飘的,最多半斤重,用水煮开,却足够一个壮年男子吃一顿。

    “孙策一直在海上巡视,不会就是为了打鱼吧?”曹操苦笑道。

    “这是海鱼?”法正的脸色更加难看。

    “嗯,这应该就是所谓的种海田。孙策有大海船,可以出远海,一船便是数千石的海鱼,用海盐腌了,晒干,不到原重量的三成,充作军粮,却极是耐饥。”

    曹操一边翻看着鱼干,一边取出拍髀,切下一块鱼干,扔进一旁的茶壶中。“听说海上捕渔获利颇丰,中山甄氏因此暴富,年入万金。关东州郡人人喜食海鲜,花样繁多,令人目不暇接。”

    说到此处,曹操不由得想起了卞夫人,心情很不好。卞夫人是琅琊人,为了生计,经常在沿海出没,对海产品很熟悉,通晓海产品的烹调。他纳卞夫人为妾后,也因此了解了不少海产品。如今卞夫人成了孙策的俘虏,想必平时没少为孙策烹饪海鱼。

    “大王……”见曹操说了一半,自顾自的出神,法正忍不住提醒了他一句。

    曹操惊醒过来,不禁赧然。“孝直,你去找许子远,问问他襄阳方向有没有类似的海鱼送到前线。孤担心,孙策迟迟没有发动进攻,是在筹备军粮。若果真如此,形势将对我们非常不利。”

    法正深表赞同。益州最大的优势就是地利,挡住吴军的进攻,等待吴军粮草接继不上,主动退兵,是他们唯一的希望。如果孙策用海鱼补充军粮,解决了这个问题,双方僵持下去,最先支撑不住的可能就是他们了。

    法正转身去了。曹操转头看着一旁的茶壶。茶壶里的水开了,但鱼干却迟迟没有煮烂,倒是海腥味越发浓烈了,薰得满屋子都是。

    曹昂走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