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17.第三十章:银海筑根基(第1/3页)  权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说好了教科书的文字润色由才华过人的珏师妹接手,顾桐长长松了一口气。

    成书于明末的原《幼学琼林》是古时候相当主流的儿童启蒙课本,比如鲁迅文章里讽刺私塾里学童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这种神一样的文字,书中不时就会冒出一句。如果说文采,比真正经典的《千字文》c《三字经》,那是差了很多。顾桐看上的,是这本书的编辑体例,像目录包括了天文c地舆c岁时c朝廷c饮食c宫室c器用c科第c艺术c讼狱c制作c鸟兽花木等等。

    需要摒弃的,是现代人看起来不够科学的部分,像“日月五星c谓之七政;天地与人c谓之三才。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自然要参照古书里对太阳系简单描述,改得更符合真相一些。而“汉刘宽责民,蒲鞭示辱;项仲山洁己,饮马投钱”这种典故,也并不是扫盲阶段真正需要的。

    所以顾桐并不默写《幼学琼林》,而是索性照目录给出的骨架,编一个简单的小学自然常识教程,添加物理化学最简单的入门常识,甚至连力学三定律这种物理基础的基础,都不敢往里放。原书罗列许多典故,颇热闹可观,但顾桐记不清的也就不竭力回忆了,列书稿时只匆匆记录“此处需添加些相应古人事例”。

    想到大量对仗句子和古人小故事都变成小师妹的锅,还可以指望渊博的师父帮忙搞定,顾桐心中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欧阳必进显然不知道这是一个多麻烦的文字工程,只觉得自家闺女咏絮之才,简单润色个识字文章,那还不手到擒来!答应之后,不再纠结此事,而是轻咳一声,说此行重点:“阿桐,这此为师随船带了两万银子过来,能撑到秋季开镰否?”

    顾桐大喜:师尊实在是靠谱!随口喜孜孜答道:“花银子的大项都在梧州,运送机器c建榨汁和熬糖工厂之前,这里都不必再另行花钱了。”

    欧阳必进一愣:“沈总兵说这近万人月余吃饭都是你出,如何不费钱?”

    作为三流金融生,顾桐做会计未必能行,简单的大账目还是清楚的:“之前规划可能要用到五万两银,指的是明年秋大批量出产玉屑糖的全部投资,并不是全用在我这里。比如,师尊开销给唐千户的五千两银租田,就不必从我手里走账。”

    欧阳必进点头:“那你这里还需要留多少?”

    顾桐索性掰着手指头算:“从梧州带来的五千两都用尽了,消耗的大头是近万人米粮石炭。阿厚借出一万银,超过一半要用来做水泥实验,撑到修好码头,应该问题不大。余下的,主要用在造化学实验室c修码头c打田埂这些劳务,普通力工让军户直接做c不付工钱,只少数技术活如土地测绘c房屋上梁等需支钱。钱主要是花在给军训走队列的军户补充肉食,隔天就要去俍人的草市采买c再到南宁府补充些等我们种下的苜蓿长起来,老幼可以抽空放牛,肉食不必采买,开销还能节省很多。”

    欧阳必进满意颔首:“善!”

    ——果然小徒弟长在贫穷山村是好事,又懂心疼师父筹款不易,处处都知道节俭。

    顾桐边想边算道:“还有一个花钱的大头,就是未来扫盲班成了规模,帮着教书的少年需补贴些。我计划是所有七岁起的孩童都读书,像我们江左江右民间都有这种蒙学,只教识字书信c算术记账,并不像科举启蒙那么费事,但人数多了,还需要补贴所有孩子一顿午餐,只怕这个最费钱。”

    欧阳必进官位高,不像知县那么在意教化政绩,但读书人对泽被万民的事从来都毫不吝惜,连连点头称善不说,还补充要求:“真有能科举的良才,还是要培养这太平所要是能考出一两个秀才,日后的事便好办了。”

    顾桐听懂了要求,点头答应“这要设提高班,还得另请先生”,然后总结道:“我答应阿厚,他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