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78.杨家新妇(第1/3页)  农门神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如今最盛行的是昆曲, 如意班也是个昆曲班儿。

    班有二十来个人, 除了台上的角儿,还有台下操持声乐的师傅。如意班是个小班子,许多人都是身兼数职。班中唱戏的角儿, 有班主自小收养的小孩子,也有从别处挖来的好苗子, 各处都差不多。

    如意班没有固定的戏园子, 只能各处跑场, 年景不好的时候常往村子搭草台子。如今能被杨家庄请去唱堂会, 自然是不同以往。

    他们班里有个台柱子,唱旦角的叶落秋,牡丹亭唱的尤其好。再加上戏班子能弄来新戏, 推陈出新很重要, 且新戏并非粗制滥造, 颇为新奇讨巧, 慢慢儿就笼络住一批忠实的戏迷。

    此回去杨家庄,杨老爷就特意点了一出新戏, 还没在别处唱过的。

    陈十六好奇,问道:“什么新戏?”

    “鸳鸯扣。”李班主只说了戏名, 但对戏的内容并未讲述:“陈公子若有兴趣,不妨在杨家庄听一回。此番承蒙杨老爷相邀,说准了新戏须得在杨家庄开锣, 我倒是不好破例。”

    说白了, 新戏就在于一个“新”, 还没唱就漏了底,效果大打折扣。

    陈十六并非不理解,所以没坚持追问,只是问:“折子戏么?”

    “不,就分上下两场戏。”

    听这么一说,陈十分兴味更浓。

    穆清彦在一旁听了,也暗暗思忖。

    鸳鸯扣这东西,他知道,是一种类似九连环的智力玩具。众所周知,鸳鸯成双成对,也代表夫妻恩爱、代表婚姻。鉴于是在戏文中出现,他偏向于后一种。当然,也很有可能是一种饰品,比如腰带上的锁扣之类。

    戏文很喜欢用物品命名,比如桃花扇、玉簪记、紫钗记等。

    闲谈的时间总是过得快。

    如意班的人先走,穆清彦几个倒是不着急,等着茶寮空下来了,再让店家给弄两个素净小菜,吃顿正经饭食再上路。他们已经打听清楚了,从茶寮去杨家庄,半个时辰,再往前一个时辰,有镇子。

    时间充裕,他们完全可以天黑前赶到镇子投宿。

    经营茶寮的恰也是杨家庄人,一家五口人,没有田地,活计难寻,后来经人指点弄了这么茶寮。因着是官道,倒也时常有商客往来,赚取的钱财勉强养活着一家老小。

    这会儿没别的客人,陈十六吃饱喝足,就跟茶寮里的杨老汉闲聊。

    杨家庄是个大庄子,村中多是杨姓。

    杨老爷名杨材,颇有家财,有两子一女,因着想改换门庭,自小就聘请西席在家坐馆。杨家两子皆聪慧勤奋,可惜的是长子杨如松当年赴考出了意外,摔断了腿,延误医治,落了坡脚的毛病,绝了仕途。幸而次子杨如柏没让人失望,年十六,四月间已过了县里府试,乃是童生。

    别看童生不起眼,天下不知多少读书人连这最初的一步都迈不过去。

    说得苛刻些,童生都不是,都不能说是个“读书人”。

    杨材此番又是大摆宴席,又是请戏班,也是双喜临门的缘故。

    马车启程。

    陈十六有些无趣:“我们在路上走了几天了,景色都看腻了,不如去杨家庄听听戏?我听说乡间办喜事,不拘是不是亲朋好友,哪怕是路过的陌生人呢,只要愿意,都可以进去吃喜酒,无非是看心意上点儿喜钱。”

    陈十六没有过这种经历,有些跃跃欲试。

    “晚上住在哪儿?”穆清彦不想去农家借宿,毫无准备,哪怕农家肯给他们腾出一间屋子,可被褥枕头之类的他觉得会失眠。

    陈十六不说话了,其实这一点他也不适应。

    “可以看完戏再去镇上,一个时辰的路而已。”闻寂雪提出了办法,那就是不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