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八章盘赵掌柜大舅哥根究靳大爷家境(第1/3页)  从大槐树下走出来的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赵家大舅爷,家住南桃花村姓靳,他的祖先是不是山西洪洞人呢?据一辈儿一辈儿传下来,他们的祖先是河北省涿州“塔上村”人。

    涿州是一座古城,历史悠久,涿州城内有两座塔,是辽和北宋对峙时建的,已有将近千年的历史了,两个塔一个座南,一个座北,相距二百八十米,座南的塔是智多寺塔,座北的塔是云居寺塔,云居寺塔高五十六米,六层,智多寺塔高四十四米,五层,两个塔都呈八角形,每个塔角的飞檐上各挂着一个大铁铃铛,微风拂动,铃铃做响,发出非比寻常的天籁之声。

    在涿州城东,四五里有个塔上村,虽叫塔上村,村里却无塔,那么“塔上”源自何处呢?据老人们说,“拒马河”发大水,把涿州城内的两个塔都淹没了,却没淹掉塔上村。

    虽两地相隔不远,塔上村要高于涿州城内的两个塔,由此得名这个地方就叫“塔上”了。

    塔上村分为两个村,一个是塔儿西,一个是塔儿东,塔西村住着一户人家,姓靳,(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塔西村北还遗有靳家坟)康熙年间考上过举人,但总是人丁不旺,多少代都是一代单传,到了乾隆年间,靳家好不容易生下二子,都已长大成人,娶妻生子,可惜好景不长,老二家两口子双双而亡,撂下一对孩子,大孩子十一岁,是闺女,二孩子八岁,是小子。两孩子只得跟“大爷 ”大妈过日子了。

    大爷经常出去做买卖,两个孩子撂给了大妈,大妈不是个良善之辈,整天价这么琢磨,“现在她(他)们虽然是孩子,可养大了,她(他)们却要跟我分去一半家产,有十亩地要跟我分去五亩,有十间房要跟我分去五间,这不是养虎为患吗?趁她(他)们还小,把她(他)们除掉,将来那所有家产都归我一个人所有了。”

    主意已定,天黑了,她把她的弟弟找来,商议夜里如何除掉两个孩子,姐儿俩正在屋里鬼鬼崇崇,恰在此时,那十一岁的孩子窗前走过,听得屋里窃窃私语不像好话,仔细一听,原来她们正在商议等到夜深人静,她和弟弟睡熟,把她们两个掐死了。

    那十一岁的孩子听得此言大惊失色,赶紧叫醒已经睡着了的弟弟,说明情况,拉起来就跑。

    可往哪里跑呢,姐姐听“大爷”说过,“大爷”在北边做买卖,她想带着弟弟到北边去找大爷,她带着弟弟往北边跑,过了房山,又过了北京,过了北京就来到了昌平地界,茫茫人海上哪里去找她们的大爷呀!这天,来到了昌平地界的“丈头村”,实在走不动了,大爷又找不着,在村中央歇息,有那热心肠的人问姐俩从何而来?到何而去?姐姐哭哭涕涕说出了她们的身世,有好心人可怜这姐弟两个,把姐姐说给了丈头村一家当童养媳妇,把弟弟介绍了一家去放牛,如此这般,这姐儿俩就落在丈头村了,后来弟弟长大了,姐姐家给了弟弟二亩地,又帮助弟弟娶了媳妇,而后生了儿子又生了孙子,儿孙生得不少,可是自己缺少房产,无有房产家庭无法发展,有人告诉离丈头村西北十五里地有个南桃花村,村西头有块高低不平的地方,主家想出手,他就托人买了下来,后来一家人就搬到了南桃花村。

    赵掌柜大舅哥的老祖宗脚下有两个儿子,老大叫靳明泉,老二叫靳明眼,这靳明泉脚下又有两个儿子,分别叫靳成山,靳成海,赵掌柜大舅哥应该是靳成山之重孙,靳成山又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无有子嗣,老三生有二子,老大夭亡,留下孤儿寡母,爹死娘嫁人,娘带着儿子嫁到了兴隆口马家,这个带走的孩子就是赵掌柜大舅哥的叔伯哥哥,每年四月初八,花塔和平寺有庙会,和平寺山门外是一条横贯东西的大

    道,西通兴隆口白羊城东通南桃花、马房、南口昌平州城

    这条道儿“南边”有片空地,比大道要矮五六尺、有戏楼,戏楼座南朝北,看戏的人“官客”在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