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六六章哥哥的婚姻(第1/3页)  从大槐树下走出来的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大千世界千姿百态,说不尽。

    莽莽乾坤万紫千红,道不完。

    世间万千事,不能一一尽说。

    呜呼!闲言少叙,言归正传。

    姐姐、哥哥和我,我们三个人,一个比一个大三岁。

    姐姐虽然比哥哥大三岁,但念书却在一个班级里,先我不晓得她们为什么在一个班级里,后来听我母亲和姐姐说,爸爸死后,三个寡妇妈带着三个孩子过日子,家里没有劳动力,姐姐八岁(虚岁)了,家里什么驴的、马的活儿都让姐姐去干,日常的打猪、喂狗;春天耠地、拉牲口、“打砘子 ”;秋天收秋“赶驮子 ”。

    家里有人不算个啥,家里没人,虽然是岁的孩子也能给家里顶好大的戗哪。

    本来八岁按农村的习俗应该去念书了,可是由于她能够给家里干好多活儿,妈妈没有让她去念书,没有念书,长大了就是个瞪眼瞎,孩子的一辈子就糟践了,到了十岁,母亲狠了狠心,咬了咬牙,让姐姐念书去了。

    姐姐十岁,哥哥七岁(虚岁),姐姐去念书,哥哥因为整天粘着姐姐,他也要跟姐姐一块儿去念书,姐姐上一年级,哥哥上幼稚班。

    虽然姐姐念书了,可是只是农闲让她去念书。

    到了农忙,不管学校准假还是不准假。姐姐必须得帮助大人收秋种地,因此姐姐就跟不上课了,姐姐在一年级时蹲了一年班,而哥哥上了一年幼稚班,接着上一年级,在上一年级时就跟姐姐同班了。

    哥哥天资聪慧,一打步入学堂起,学习成绩就遥遥领先。三好学生的桂冠就牢牢的戴在他头上了。

    一九五七年,十月一日,建国大庆,各个学校选派学生参加建国大庆的庆祝活动,哥哥被选派上了,他那年十二岁,他穿着白汗衫蓝裤子戴着红领巾,随着万千少先队员的方阵经过,遥望着城门楼上的高呼着口号:“万岁!万岁!”

    随他一同去的还有同班的一个女同学,那个女同学和哥哥一般大,在班里也是品学兼优,女同学不但有才而且有貌,哥哥也是有才有貌,两人正值朦朦胧胧,情窦初开的年龄,不免就产生了爱慕之情,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

    如果按正常轨迹走路,也许他(她)们能走到一起,可惜到后来,他(她)们念中学那个年代正好赶上三年困难时期。

    一九五八年,他(她)们念初中一年级,一九五九年,念初中二年级,一九六零年,他(她)们念初中三年级,到一九六一年他(她)就初中毕业了。

    一九六一年,人们经过了“三年困难时期”以后,觉察到了吃饭问题是国人的第一大问题,各行各业都来支援农业,把农业称为“第一线”,城市中吃商品粮的不管是工人还是机关干部,有许许多多下放到农村支援农业第一线去了,初中毕业生,在一九六零年以前,不分农民还是非农民家庭的出身的,都可以按照学校发下来的表格去填志愿,可从一九六一年以后,把在校的学生分成了农民家庭出身的和非农民家庭出身的(农业户和非农业户)

    农业户的学生一九六一年只有一个志愿和一个出路,统统到农村去,而非农业户的学生,除了升学,还可以分配工作。

    我父亲本来是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可是因他没有远见把家安在了农村,我们一家人也就只有在农村土里刨食的份了。

    一九六一年,我哥哥和我姐姐初中毕业了,他(她)们和全国所有农民家庭出身的初中毕业生一样,统统的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了。

    而哥哥那个女同学,她父亲是大夫,在“联营”上班,是吃

    商品粮的非农业户,她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县里的药铺上班,由此之后两个人产生了质的差别。

    但是我哥哥回农村后,对于生活和未来并没有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