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0章 朝廷的态度(第1/3页)  理想大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李中华生长在新中国,成长在红旗下,对于佛教也好,道教也罢,都能够理性的对待,不会盲目的信奉。

    佛教导人向善的初衷是好的,但也难免会有和尚把经给念歪了。

    道门也一样如此,歪门斜道,旁门左道同样不可取。

    佛门和道门都没有错,错的是被有心人给利用了。

    佛门作为外来的教派,一开始便处于劣势,并没有受到本土教派的重视。

    但佛教发展的速度太快,让本土教派道门感觉到了危机,而是开始受到了本土教派道门的阻击。

    佛道之争始于汉朝,佛道之争,虽属宗教冲突,然二者之兴替,皆不离帝王之爱恶亲仇,结果有力者较易获胜,失败者,每遭毁灭之厄运。

    道佛之争最早见于东汉,迦摄摩腾与诸道士论难。三国时代,曹植作‘辩道论’批难神仙说之诈妄。西晋时,帛远与道士王浮间亦有佛道之争,王浮乃作‘老子化胡经’,为后世论争重要材料。

    然争论之白热化则在南北朝以后,北魏太武帝时寇谦之开创新天师道,并使之国教化,确立道教之宗教教团。

    佛教传入中土,传统文化之卫道者论争焦点,第一点,老君见形中土,演教西方。道生佛,道为本佛为化迹,道大佛小。

    第二点,华夷地域不同,益证老子序中以东方为木,属阳,为“道”之所出;西方为金,属阴,为“佛”之所生。阳尊阴卑,故道教优于佛教。

    第三点,佛教来自印度,乃夷狄之教,夷狄胡人文化低落,不及华夏,故不当信从。

    第四点华夷之间,种族不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夷人始信佛教,华人不当信。

    第五点,佛教之流入中土,每导致国家之衰乱,故不应信。

    自道教初兴,佛教东来,初期颇有互相利用之处,因两者所标义旨,间有相同。

    佛教传入之初,译天竺文为汉字,尝袭用道家字义,后道家亦有袭用佛教教义者。

    惟道家对于佛教之输入中土,因信奉者日多,遂与之发生冲突。道佛之争历汉、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而未衰,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隋代统一南北,唐祚代兴,以老子与唐室皆李姓,予道教以特殊礼遇。

    李世民更明诏道教居于佛教之上,定道先佛后之席次,成为大唐贞观的一贯方针,道教得到了蓬勃发展。

    武德四年,道士傅奕上奏沙汰僧尼十一条,济法寺法琳撰‘破邪论’论道教之虚妄,道教方面李仲卿著十异九迷论’、刘进喜著显正论’,批论佛教,激烈争论佛道席次之先后问题。

    贞观八年,李世民亲自下诏,定下了道、儒、佛之顺位,佛门位居其末。

    不过,自从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陪同李世民,在九成宫避暑期间,身染重疾。

    皇太子请求大赦并度人入道,为妻子健康忧虑的唐太宗立即应允,但遭到长孙皇后的坚决反对。

    无奈唐太宗只好请普光寺法师昙藏入宫为妻子祈福,或是天子诚意所致,长孙皇后病情旋及康复。

    贞观九年皇太子李承乾纳妃苏氏,然而喜悦之后却连接着悲伤,此后接踵而来的生身母亲赵国太夫人的薨逝,以及太上皇李渊的驾崩,给长孙皇后和李世民这对夫妻又一次沉重打击。

    双重丧期的哀痛,诱发了长孙皇后早年罹患并时常发作的气疾,次年,病势加重,药石皆不见效。

    早年,太宗驾幸太原,长孙皇后生病,他曾亲自到石壁寺礼谒禅师,并解众宝名珍,为妻子供养启愿。于是太宗决定再次求助于佛家。

    贞观十年四月,李世民下诏修复天下名胜古寺392座为皇后祈福,著名的善寂寺,修定寺便在此列。

    李世民期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