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一千二百零八 读书改变命运(第2/4页)  东汉末年枭雄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阁,别想得到正规出身的科考官员们的承认和接受,别想掌握最高权柄。

    你会被一直鄙视。

    这就是科举相对于察举而言最好的地方啊。

    就算它僵化,就算它搞裙带关系,就算它各种不合理,可是,它的公平性是察举远远不能相比较的。

    血脉可以遗传,考试成绩又不能遗传。

    郭某人要把科举制度经营起来,保护它,呵护它,让它尽快地成长,并且在全社会推广起读改变命运的浪潮。

    把读、考试和做官绑定起来,形成一条龙锁链,让底层黎庶也能通过考试进入官场,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大规模的推广这样的思潮,以彻底改变察举时代的风气,将士族赖以发展的土壤一扫而空。

    所以眼下,唯一欠缺的,就是已然成熟的印刷术的“问世”了。

    不过在印刷术问世之前,郭某人还需要这些在中央的已经被笼络和控制住的顶级精英们为他出点力,好收拾那些地方上蠢蠢欲动的人们。

    所以缓缓,暂且不拿出印刷术的成果,让这些精英们稍微放心。

    让他们意识到没有印刷术,光靠手抄,文化传播的速度还是太慢,庶人难以依靠数量上的优势碾压士人存在。

    所以到时候,就算朝廷推行了科举,士人还是占据绝对优势。

    这样的局面一时半会儿是改不了的。

    稳一阵子,别让他们过于紧张,先让他们自己也接受并且习惯科举考试的存在。

    只要士人还能继续掌握权柄,未来郭某人死了之后,士人们想做些什么,还是很简单的。

    依靠这样的心里优势,这帮人还能继续用,还能继续发光发热,直到科举制度能培养出第一批真正来自底层的人才出来。

    之后,郭某人开始应对迟来的地方反弹。

    地方郡守级别人物里,出现了一些明确反对科举制度的声音。

    他们无一例外都认为科举制度不能取代察举制度,否则会动摇民心。

    屁的民心。

    对此,郭某人从一些优秀的县令和优秀的内阁官员之中选拔出了一批他们的替代者。

    无一例外都是寒门子弟和黎庶子弟。

    第一位担任两千石郡守职位的黎庶子弟也诞生了。

    他叫做王超,豫州人,之前担任了雍州京兆尹蓝田县的县令。

    很快,洛阳周边河东郡、河南尹、弘农郡三地的郡守首先被郭鹏下令撤职。

    于是王超被郭鹏走吏部直接任命为弘农郡太守,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出身泥腿子的两千石郡守。

    对此,朝中基本没有议论之声。

    怕了。

    接着,兖州的颍川郡,荆州的南阳郡和南郡,徐州的广陵郡,青州的东海郡等十多个郡的郡守被郭某人直接撤换。

    更换为少量士人子弟,和大量的寒门、黎庶子弟。

    这一波撤换换上了五个出身黎庶家庭的黎庶子弟,他们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了四十岁——

    没办法,起步晚,都是跟着郭某人的发迹而走的,还在村乡来来回回七八年,在太学还待了两三年,一直等到郭某认为他们打开上升渠道。

    他们能在这个年龄阶段成为两千石的太守,已然创造了历史。

    不过有了之前黎庶官员大举进入中央朝廷各部门任职的前例,就算他们担任两千石,也没有谁能说个不是了。

    能在心里表达反对和抗议已经是经过严酷镇压的士人们最大的勇气体现。

    郡级下辖县一级别的政府里绝大部分都是寒门官员和黎庶官员,郡太守除了行政权之外并不掌握其他权力。

    所以郡一级别的人事变动完全没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