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肆佰陆拾伍节 新的时代(第1/2页)  西楚霸王闯贞观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贞观二十六年九月初一,李世民于洛阳驾崩,消息传回长安,一片悲戚的气氛笼罩着长安城,太子李承乾等人护送着李世民的灵柩返回长安,报丧的钟声也响彻了长安的上空。

    “那个伟大的君主离开了,新的时代就要到来了”曲叶喃喃地自言自语道。虽然早就知道李世民会在这个时候驾崩,但是真的经历这种事情,她多少还是有些别样的感觉。曲叶这个穿越者对于大唐的影响并没有表现在明面上,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术虽然已经普及,但是她始终没有暴露出来。

    许多作品当中,穿越者仅仅依靠做个诗或者剽窃一些后来才有的发明就换个什么侯爵伯爵的是根本不现实的,然而他们赖以生存的先知先觉的因素并不可靠,本着“落地即发生改变”的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就会逐步失去所谓的先知先觉的优势,而且后来的什么先进理论有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古代能不能有足够的技术水准实现穿越者们的所谓先进理论呢?这也是很多人忽略的一点。因为后世的人们更多的是依靠科技而不是自己本身的能力。怎么才能填上这个大坑呢?所以大多数穿越者们会被赋予一个超级无敌外挂。

    好了,废话不说了,言归正传。回到长安后,李承乾就在长孙无忌等人的协助下按部就班的操办李世民的葬礼,这其中包括各地的亲王郡王以及大臣们参拜李世民的灵柩以及随后的奉安大典等等。随着这一切工作陆续完成,朝廷也开始操办起了下一件大事,那就是新皇帝的登基大典。

    贞观二十六年十二月初一,身穿皇帝朝服的太子李承乾缓缓的来到了太极殿朝堂并接受皇亲国戚和大臣们的朝拜,这也标志着大唐有了新的皇帝。坐在龙椅上的李承乾志得意满,他终于可以睥睨天下了。这里李承乾称帝和现实历史中李治称帝截然不同,此时李承乾已经三十三岁了,绝不是现实历史中二十一岁的“奶油小生”李治可比的;而李世民临终时候也没有跟心腹大臣交代什么“佳儿佳妇,托付于汝”之类的话语,更没有任命什么辅政大臣。

    所以李承乾登基即掌权,多年的半监国和监国的经历也远远不是现实历史中李治可以比的,加上自从贞观二十四年开始,李承乾也陆陆续续搞了自己的一套班底,所以大部分贞观老臣被排挤出朝廷也是大势所趋,毕竟他们已经年纪大了或者不符合李承乾的风格。李承乾这套班底除了前文提过的许敬宗和李义府等人以外,一个年轻的面孔出现在了这里,他就是非常有名的张柬之。

    这位在现实历史中直到武则天当皇帝的后期才出现的大臣在这里鬼使神差般的提前了数十年就进入了朝廷,可以用逆天来形容了。生于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的张柬之如今才二十七岁,就被李承乾任命为御史,也算是高位了,举荐他的人正是左仆射马周,因此张柬之称呼马周为恩师。

    李承乾登基后就找来几个心腹大臣商量年号的事情,毕竟贞观二十六年剩余的时间不多了,所以必须要拟订新的年号,以备届时改元。起初,李承乾打算用一些比较“复古”的年号,比如太始,太康等等,可是大臣们坚决反对,认为这些年号别人都用过,而且所用之人都不是什么明君。李承乾后来又提出了几个,比如光熹、嘉平等等,大臣们一听都无语了,怎么皇帝陛下喜欢这些年号呢,这些个年号确实好听,可是用他们的人可不是啥好人啊,于是大臣们还是反对。

    一来二去李承乾也烦了,于是随口就定了一个“永唐”的年号,然而他没想到这个年号一说出来,大臣们竟然没有一个反对,而且还直呼皇帝英明云云。于是乎李承乾就正式确定明年改元为永唐元年。处理完政务,李承乾来到了立政殿,这里是新科皇后苏宓的寝宫,而这里原来的主人长孙皇后(现在是太后了)则搬去了别的宫殿居住。

    “皇后,陛下驾到”苏宓正在这里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