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一三章 出征和十杀令(第1/2页)  我成了仁宗之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战场纪律,这是赵曦很早就制定好的,也是在护卫营乃至新军中已经执行开的。

    赵曦根据现实,结合后世,制定了详细的战场纪律。

    比如收缴战利品,他放开了非军事物质的归属权,也就是说谁缴获算谁的。

    比如对于杀俘虏的问题,他规定凡被人发现并举报杀俘者如何担责,并没有规定不可以杀俘。

    但十杀令却是全部照搬了。

    对于临阵脱逃者,见死不救者,贪生怕死者,投敌叛变者,延误战机者,违抗军令者,泄露军机者,谎报军情者,动摇军心者,一律杀

    赵曦有意打造一支铁军,这就需要有明确的可执行的各种纪律,不能想当今这样,任意性太大。

    这个时候,赵曦也把自己拟订的所有章程,呈于各位相公了。

    从某种意义上,这次的集议,就是这一次的战前指挥部会议,是应该把许多战事相关事务给确定下来的。

    赵曦在制定相关章程时,是首先先从军卒中采纳意见的,又与护卫营的教导多次交流,甚至狄青都深度参与了。

    基本上算是该开的口子开着,该闭的门都闭上了,在纪律和人性上选择了一个恰当的点。

    可行!这是对赵曦所有章程的评判。

    说真的,不管是战事还是平时,对于军伍的管理,很多的是人治的比重大,或者说全靠人治。

    毕竟那些军汉都是些不识字的莽汉,没有那个文人舍得丢开文采,为军伍撰写适合莽汉搞懂的章程。

    而赵曦不在意这点,也习惯用直白的话说明。

    终于要出征了。

    辞别,是出征前的故事和惯例。

    赵祯有些担心,皇后娘娘也如此。倒是东宫的女人们好像要平静很多自家男人说过,即便是百万乱军中,自己都有生存的概率。

    对赵曦的信任几近达到了盲目的地步,所以,东宫对于赵曦出征,相比于官家和娘娘平静很多。

    “爹爹,娘娘,且等孩儿捷报,此番征战必将为我大宋赢得万胜之开端!”

    不仅是为安慰爹娘的心,更是到这时候没必要再谦虚。战争,是需要自上而下一往无前的决心。

    赵祯没有为儿子玩什么授帅仪式他心里还是没谱,不想这一次倘若战败了,把儿子在民间乃至朝臣中的影响力下降。

    临战任命狄青,赵祯有让狄青最后背锅的预谋。

    只可惜,并不算成功,狄青只是担负了前线副总指挥的职衔,也就是说,这场战争胜败的责任,主要还在儿子身上。

    “万事以己身为重!曦儿,汝之责任并非一两次征战,而是整个国朝”

    老爹这样想这样说,赵曦理解,这也是本理。

    朝廷没有举行出征仪式,甚至连南征时的那样的宣传都没有。

    这一点是帝王和政事堂的共识。长久的败绩,已经让他们不敢做那些最终会成为笑谈的仪式了。

    但往来不绝的急递,漏勺一般的朝堂,对夏作战的事已经被整个汴梁知晓。

    同样,人们对东宫护卫营的期盼,这些年从来没有减少过。

    从第一个烽火点燃开始,每天都有人在护卫营的辕门前观望

    当护卫营停止进出,关闭辕门的那一刻,人们都知道护卫营要出征了。

    还是在寅时,赵曦仍然选择在不扰民的情形下开拔。

    然而,当护卫营整队,出了护卫营的辕门后,从护卫营辕门开始,一直到汴梁城的西门外,宽敞的大街两边,密密麻麻的全是人

    护卫营默默的前行,人们只是默默的注目,除了护卫营军卒整齐的脚步声,整个街道跟没人一样。

    看着护卫营军卒路过,人们并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