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3章 番外 瑕玉挂疏桐 上(第1/3页)  瓶中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时下“英雄”遍地,却大多是些欺世盗名之徒。李瑀来到此间,真正感到由衷敬佩不过寥寥数人人而已。

    这当先的自然是主公张大雍。观其身世,似光武,观其行事,似孟德。气运格局一样不缺,且夫妻恩爱,父慈子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直是儒家提倡的圣王模板——如果不算他“好用私人”、“耽于奇巧”、“与民争利”的话。

    李瑀一直很喜欢这样宽容开明,不算完美却极具个性的领导。

    其次就是他的上级和搭档张达。张达为人忠厚,有长者之风。作为张大雍的族弟,从没有因为这层关系而自傲过。他或许不算聪明,但是却总是如同万金油一般,出现在有需要的岗位上。

    作为未来的宗室长者,张达似乎很有理由来瞧不起李瑀这种“家仆”出身,“以幸进”的“佞臣”,但他一直对李瑀很客气,很关心,在为人处世上提点过他几句。

    比如张达就曾建议他,改掉放浪形骸的毛病。张大雍或许不拘一格选用人才,但却一点不喜欢魏晋名士的放逸之风。张达拿庾载做例子,告诉他张大雍很看重下属的私德,尤其是对待女人的问题上。

    李瑀可真是惊出了一头冷汗。想那隋文帝和独孤后恩爱,太子杨勇为人好色,冷落正妻,偏宠妾室,被废也不是没有这方面的原因。于是便把张大雍三番五次拒绝自己建造海船、开辟航路的计划,归结于他不满自己的私德。

    张达建议他谈一门在钱财上有能所助力,门第却不必太高的亲事,然后踏踏实实地过日子。这样张大雍便会觉得他可靠,能够把大事托付给他。

    再有就是久闻其名的大诗人陶渊明。起初李瑀钦佩的是他的人格和诗篇,后面却为他老辣的施政和圆滑的手腕所折服。不为五斗米折腰,或许是因为有没遇到可以托付才华之人和可以做出牺牲之事吧。

    张达、陶潜,年龄稍长于他,皆以兄长自居,叫李瑀受宠若惊。这二位兄长都很关心他的终身大事,张达曾为他介绍过几门亲事,奈何不是女方嫌他出身低微,就是他嫌女方缺乏才貌,平白辜负了张达的一番苦心。

    那日,李瑀去拜访陶潜,正好虞啸父也在,三人讨论风物,相谈甚欢。末了,陶潜就提出,愿意李瑀跟虞啸父家的女儿们保个媒。偶像的提议,李瑀不好明着拒绝。虞啸父也没有给人难堪,只是邀请李瑀去他府上参加一次游宴。李瑀便一口答应下来。

    虞啸父的家族,在东晋的门阀政治中属于典型的吴姓士族,地位不算低,但时常受高门轻贱和排挤。他的高祖父虞翻是东吴时代的经学大师,曾祖父虞忠人如其名,在东吴末年官至宜都太守,为国守节而死,拥有一个好名声对一个家族而言,是兴起的开始。他的祖父虞潭接着司马睿草创东晋,急需与吴姓士族合作的东风,成为卫将军、武昌县侯,但到了他父亲那里,运气就坏起来了。父亲虞仡虽然嗣爵,但本官仅仅是右将军司马。到了自己这里,几次押注,却连爵位都给丢了。

    虞啸父坚持认为,只有军功和实务才是一个家族长盛不衰的保证,然而他在家族内的支持者很少,甚至连亲生儿子也反对他。他们效仿名士行径,试图从世人口中博得美誉,来作为晋身之阶,殊不知时代早已变化——便是陶潜那样的大名士,也是有很强的实干能力的。

    虞啸父晓得,若是他提前透露李瑀的真实身份,那么和李瑀结亲的打算十有八九就要落空,也就难以从张大雍那里讨得一份信任。李瑀出身低微,要是被族中那群自视甚高的公子女郎知晓了,结不成亲事,要是他们戏弄欺侮李瑀,事情可就大发了。所以他仅以友的名义,把李瑀介绍给参加游宴的族人们。

    李瑀的外表姿容并不出众,但他也是见过大场面的人。他本来就给人以一种孤傲之感,在低微之时,是很不让身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