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零六章 道覆翻身(第2/3页)  瓶中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系列问题。

    去年年初开始土断清籍运动中,张大雍留相当一部分可为战力的青壮流民及家人于江北,裁撤大量侨州郡县,采取就地安置、编户齐民的方针,颇见成效。

    余者则原居于江淮的迁往扬州南部的建安郡(今福建),居于江汉的迁往湘州,均予以路费,种子,农具,帮忙修建家园,租给耕牛,以及减免税等特权。

    如今也已过去两年时间,是以湘州的官员向张大雍提供了这份报告。

    湘州原本就是地广人稀之所,唯有北部的临湘、衡阳二郡情况稍好,因此一共向湘州移民五万多户,二十多万人。

    这些勤劳勇敢的流民到了此处,便在当地官吏的帮助下,开垦荒地,营建家园。湘州除南部的南岭山脉外,中部丘陵起伏,盆地众多,沿河地区常有河流冲击平原,北部则是赫赫有名的洞庭湖平原的南部地区,可谓多有膏腴之地。

    起先流民们还担心张大雍给他们这么多优厚的待遇,是要把他们迁往满是瘴疠之气的荒山野岭。到了地方一看,居然是祖祖辈辈都未曾见过的肥沃土地,纷纷对张大雍感恩戴德起来。

    此处的水热条件好,种稻能有一年两熟,流民在此处耕耘两年,已经做到了粮食自给,人口也开始缓慢繁衍。

    唯一可虑的,是住在西部山林里的未开化蛮人仗着勇力,时常下山劫掠,叫流民们苦不堪言。张大雍沉吟片刻,便让舍人郎们把與图搬了出来。

    此处原有“五溪蛮”,原居于沅水上游,汉初设置武陵郡,经过多次武力镇压、文明教化,形成了有效的治理,部分蛮人已经过上了定居的农耕生活,除少数风俗外,已与汉人无别。

    兴风作浪的应该是南迁了的部分不服教化武陵蛮,他们与黔、粤之地的蛮人交汇,有猎头、食人、养蛊等陋俗,不事生产,靠劫掠为生,令人闻风丧胆,可以说已经“匪化”了。

    张大雍的大脑飞速运转,在他的手下人里,精于南蛮事和山地作战者寥寥无几,但也不是没有。

    虞啸父乃东吴重臣之后,东吴可是和南蛮、山越打过很多次交道的,而且虞家军擅长山地作战,可堪大用!另外,之前的平山越之乱中,孙康表现得不错,灵活知变通,也算是有经验了。

    张大雍又看了一眼划给张继兴的东益州辖境,觉得可以往再往南扩一扩。那就给他加南蛮校尉一职,着他在经营东益州之余,抽空平定一下这些蛮人。

    虞啸父、孙康就都归他麾下好了,大军入蜀也是要进行山地作战的嘛,打一打蛮人,就当积攒一些经验好了。

    张大雍把想法写在纸上,归在了湘州那一叠,下意识地往下一翻,就看见了广州那一叠里,关于徐道覆的那一条。

    七月中旬伐蜀初议的时候,他就问起过徐道覆的事,当时手下人很敷衍地告诉他,信使都还在路上,回来得要年底了。

    现在可不就是年底了吗?张大雍登时又惊又怒:“徐道覆走到哪里了?死在路上了吗?三个月的时间,就是走也该走到建康了吧!”

    他这一嗓子,吓得舍人郎们噤若寒蝉。门外两个低级的谒者对视一眼,觉得机会来了,便膝行进入大堂,大礼参拜道:“启禀凉公,徐府君(曾受朝廷任命为始兴相,相当于太守)收到诏令后,日夜兼程,月前就已经到了建康。”

    “他在何处?为何不来拜见?”张大雍火气稍稍降下去一点,顿时觉得此事有些猫腻。

    两个谒者唯唯诺诺了半晌,最后只道:“徐府君安家在长干里一带,若是现在召见,午膳前就能见到人。”

    “不用,我亲自走一趟。”张大雍起身,立刻有舍人郎出去召集卫队,准备车舆。他走出门时,看了两个满怀期待的谒者一眼:“你俩比较熟,一起跟上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