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百八十九章:最后的时刻(第2/3页)  抗日之超级兵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或是有支配力量的暴君。因此,我们不怕别人说我们亲德反法,如果情况改变,我们同样会以亲法反德”。

    可以看出,扶德抑法只是英国保持欧洲均势的一种手段,通过均势,它将更大程度上实现并保持欧洲霸权。

    还有就是,英法等国还非常乐意以德反苏,实现“祸水东引”。

    面对战后新生的社会主义苏联的崛起,引起了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英国的深度恐惧:无产阶级运动一旦席卷英国,资产阶级必将面临灭亡的境地。因此,积极反苏反共也是英国当局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鉴于德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日益反苏的趋向,德国成为东方反苏的第一防线,尤其是1939年德国积极东进的攻势,令英国暗自庆幸:作为防止共产主义的屏障,纳粹帮了欧洲一个大忙。

    他们相信,“祸水东引”是摧垮无产阶级的捷径,如果把法西斯这股祸水引向社会主义苏联,使苏德之间发生冲突,彼此在战争中两败俱伤,那么英国的霸权和利益就能安然无恙,欧洲均势将得到更大程度的巩固。

    英国首相张伯伦自鸣得意,把《慕尼黑协定》吹嘘为“辉煌的胜利”,以为“祸水东引”已告成功,从此“希特勒的行动将指向东方,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可能完全不卷入了”。

    正因为如此,1938年9月29日,英法两国为避免与纳粹德国之间的战争,签订了《慕尼黑协定》,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纳粹德国。

    而英法之间的这种举动却让苏联方面非常的警惕,随后斯大林为了保护苏联的安全及利益,决定放弃与英法共同对抗纳粹德国的政策,反而与之保持表面上的友好关系,希望纳粹德国先和英法打起来。

    为了能和德国人处好关系,苏联人还为德军封禁了自己的艺术家。众所周知在一战的时候,德国人曾经逼迫列宁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割走了大片土地不说,还拿走了大量赔款,事后更是悍然毁约入侵。

    因此戏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在1939年他将著名作家卡达耶夫的小说《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改编成歌剧《谢苗·科特科》,作品描写1918年德军占领乌克兰时青年英雄谢苗·科特科的战斗事迹,剧中的德国侵略军全都是令人发指的屠夫。

    结果闯了大祸,莫斯科方面得知这出剧的内容后,认为如此描绘德国人是“不能容忍的”。每次排演都派官员来“指导”,官员逼着艺术家们修改。总检察长维辛斯基指示,只要把德国人改成白匪军不就可以了吗?最后将剧中德军通通改成国籍不明的入侵者。

    除了《谢苗·科特科》之外,还有当时赫赫有名的电影《女武神》,讲述打击德国侵略者而被打入冷宫,甚至是作者兼记者的爱伦堡描述法国人在德国铁骑下受苦的《巴黎的沦陷》都没有通过,因为编辑认为稿中凡出现“法西斯主义”的字眼得删去,凡遇到“打倒法西斯分子”的口号要改成“打倒反动分子”等等。

    同时,纳粹德国为避免过早地与苏联发生冲突,陷入像一战一样两线作战的困难境地,所以也愿意与苏联签订非战条约。

    于是乎此时的德国可以说有了英法的纵容,还有了苏联抛过来的橄榄枝,天时地利与人和都占据了优势,希特勒的野心不可避免的膨胀了。

    而这一次,德国人将魔爪伸向了东部邻国波兰!

    德国和波兰是欧洲中部两个面积较大的国家,是邻国,也是一对宿敌。

    德国人和波兰人的仇怨由来已久,德意志属于日耳曼人,而波兰属于斯拉夫人,双方不管从民族还是宗教上都格格不入。

    中世纪时期,波兰人强盛一时,一直欺负四分五裂的德国人,双方势如水火。13世纪,波兰的康拉德公爵由于不堪东普鲁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