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001 不考科举,不入朝堂(第1/2页)  重生白蛇之许仙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浙江临安,钱塘县。

    时至金秋,天气凉爽,屋外微风拂过,荡起几条杨柳。

    此时乃清晨之际,钱塘县的街道上只有几家早餐店开了门,偶尔能看到打更的路过,与店家说笑着便走了过去。时而能见到几个醉汉,醉倒在街边,无人上前,亦无人理会,任由其憨憨大睡。

    钱塘县很大,换做今日,大致相当于上城区(除南部沿江部分)、西湖区、拱墅区(两塘河以西部分)、余杭区的良渚镇(两塘河以西部分)、瓶窑镇(老镇区及以东部分)、五常街道,以及富阳区受降镇东北部、东洲街道东部的部分,与仁和县划分而治。除此还辖有临安、余杭、于潜、昌化、富阳、新城、盐官共计九县。简单的来说,临安就是现在的杭州。

    同时,这里也是南宋的最繁华与纸醉金迷的地方,之后更会成为整个南宋的都城。

    不过,这一切,眼下都不是最重要的。

    钱塘县内,一间坐落在河边的私塾内,响起了一阵阵的读书声,声音洪亮,好似要穿透天际,想要给这混沌未名的大宋天下戳出一点光亮来。

    私塾内,一个头发花白,下巴上留有胡须,但是或许是家中孙儿淘气,故而被绳子扎成了一簇小辫子。看上去威严的先生,在这簇小辫子的装饰下显得便也不那么威严了。

    只见他手中拿着戒尺,绕走在堂内的课桌四周,大有谁敢在他眼皮子底下偷奸耍滑,投机取巧的,便一尺子下去,打的他‘幡然醒悟’不可!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先生口中每念一句,堂内桌子前所坐之人便跟着念。

    就这样,过了大概一个半时辰左右,从《大学》,至《中庸》,再到《论语》与《孟子》,但凡精要文章,全部都通读了一遍,当然不是为了学习,仅仅只是用于复习过去所学,加深理解。

    《魏略》曾有言: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任何书籍,熟读百遍之后,其中所蕴含的真意便会自然显现。《论语》也曾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因此,复习,诵读并不仅仅只是表象,当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便会引发质变,从而让读者对文字的理解更加透彻。

    “今日温习便到此结束,你等已在此学习已久,自英宗订下科举为三年一期,眼下便快要到时候了,你等可有准备。”

    教书先生的一句话,顿时惊着不少人。但凡读书人,大多都是想要金榜题名的,但是真的要金榜题名又谈何容易。

    虽然自太祖那时开始,便大兴教化,但是真正有才学之人总归是少数。

    堂内此时议论纷纷,但是却未曾有任何一学子站起来回应,先生颇有不耐,怒道“尔等实在是气煞老夫,难道学了如此之久的学问,连那科考都不敢上前一试?那尔等要学这学问有何用?”说话之际,手中的戒尺还不断的拍打在身侧的桌子上,啪啪的巨响敲的人胆战心惊。

    又过了一会儿,先生点名说道“许仙,你且说,你学这学问是为了什么?”

    此时,只见一个儒雅书生,从课案前起身,先是照着先生行了一礼,随后说道“学文不为别的,只为自己。”

    “难道连你也无科考之心?”先生用一种无奈的眼神看着许仙,语气中夹杂着几分期待。

    许仙点了点头“我志不在科举,此生立誓不考科举,不入朝堂!况且,这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能人异士更是奇多。那朝堂之上,自然也不会少了我许汉文就没办法正常运行下去。我无意与朝堂,我虽有意与天下,但不是现在。我读书,只为自己,同时也是为了不让时间束缚自己。毕竟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