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21章 圣贤(第1/2页)  大宋之山贼崛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好,好一个几只蚊蝇飞入八面山,踪影全无,孺子可教也。”

    “石浩,你可愿跟随本夫子进学?”书生微笑着注视石浩。

    “小子愿意。”石浩再次一躬身,大声答道。

    作为一个穿越千年而来的现代人,他要在大宋读书科考,改变命运的人生规划坚定不移,无论自家老娘有多反对,这条路依然决然的也要走下去。

    他对这个气场强大的青年书生有一股莫名的感觉,他喜欢这样的老师。

    书生满意地点头道:“好,本夫子的书院就设在城西一里之外的桂枝岭,你与家中父母禀明后,下月初一即可前来入学。”

    书院?而不是塾馆,石浩敏锐地发觉这个用词。

    在大宋,塾馆大多是一个没有前途的老秀才靠着教导幼童开蒙识字,从而混口饭吃的私立小学堂。

    而书院则是分为不同的年龄阶段与学生的受教育程度来设置课程,从幼童最基础的开蒙,一直到经史子集、诗词文赋、琴棋书画,无所不包。

    简单的说,塾馆只是类似于后世的幼儿园与小学教育,只负责教会孩子最基础的识字、写字和一些做事的规矩。

    而书院则类似于将后世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综合为一体的大型全阶段教育机构。

    宋史中有详细记载,在一些著名书院中,学生的课程甚至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以后参加科考的方向,分为了进士科、九经科、五经科、开元礼、三史科、三礼科、三传科、明经科、明法科、明字科等相应的班级。

    书院一般由文坛大儒出面兴办,接受豪门大族、达官商贾、地方官府的资助,学生不但不用交纳任何费用,反而所有的食宿都有书院承担,在一些财力雄厚的书院,甚至还要给贫寒学生每月发放补贴,相当于后世的奖学金。

    全国众多的书院源源不断为大宋文官政治体系培养优秀人才,因此,大宋百姓受教育程度在当时全世界都是最高的,即使是后来的元明清也难以超越,这个史实绝非虚构。

    当然,书院的入学和塾馆不同,塾馆只要缴纳的起束脩,谁都可以进去。

    书院则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录取,达到一定的要求才会录取,与学生家中贫富无关,这与后世的重点学校是一个道理。

    而这位书生让石浩直接去报名入学,想必刚才的一番问题就是对他的考试了。

    方浩脑中一动,想起了什么,心脏剧烈跳动起来。

    “小子遵命,请问夫子尊讳?”石浩再拜问。

    “本夫子姓周,你就同他们一样,唤我为周教授吧。”

    书生宽袖一摆,转头对那几个低头顺眉的少年冷叱道:“你们几个,跟我来。”

    轰,石浩脑中如惊雷炸响,望着飘然远去的书生背影,双眼露出骇然之色。

    他已经肯定这周教授是什么人了。

    如今是大宋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桂阳城西门外一里,桂枝岭书院。

    周教授?周敦颐?

    北宋五子,理学始祖,传世大儒,哲学大家的周敦颐?

    太极图、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

    被后人尊为周子的周元公,一代圣贤、濂溪先生周敦颐?

    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现在的桂阳县令。

    我我我,我竟然被周敦颐收为学生?

    石浩傻了,彻底的傻了。

    我怎么把皇佑二年,周敦颐从郴县调任桂阳县令这事儿忘得一干二净。

    来到这个时代,这个大儒、大师、大家、圣贤如同天上群星闪烁大地的中华文明鼎盛时代,他不是没想过遇见这些惊才绝艳之辈时的情形。

    但是,他想的都是很肤浅的和他们吟诗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