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8章 新京官搬家回洛阳(第2/3页)  白香山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四面八方的如來菩萨有一个同一的法身,有了这同一个法身,还用得着跑到这圣山寺来看大师的法身于是说道:

    “俗家弟子白乐天为尘世所迷,对佛学奥妙难以参透,还望大师指点迷津。”

    “老衲亦功德浅薄,对博大精深之佛学亦不得皮毛,要说指点迷津,老衲实在不敢当。不过据老衲愚见,先生欲观凝公大师之法身,其实凝公大师的法身早已在先生的心中了。”

    “大师所见极是,只是俗家弟子肉骨凡胎,心性愚鲁,不知大师此言作何理解。”

    “先生不必过谦,不过关于法身,老衲也有一些心得。人们常常把法身用明镜和明月等事物来譬喻,为什么呢?老衲的理解是,如果一个人不受贪嗔痴慢疑五毒的侵害,自性是清净无暇的,这就是法身了。”

    “大师果然高见。据俗家弟子读《六祖大师法宝坛经》,颇有心得。按照六祖大师的说法,人性本来就具有佛性,佛就在每个人的心中,不需要向外追求;天堂地狱也在每个人的心里,内心贪邪便是地狱,自心清净便是天堂;终日静坐诵经,并不一定能成佛;丢掉邪念,顿悟到内心本自清净,即可成佛。凡夫俗子与佛的差别仅仅在一转念之间,内心不执着外物,虽然在世俗中生活,也都是佛性的表现。所以人人都具有佛性,佛性并无差别,人的本性是平等的,不分智愚贵贱,如能觉悟,都可以成佛。”

    “对呀!这就正合着了神秀大师的偈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可是六祖大师那四句偈言更叫人难以捉摸:‘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么说来,所谓‘佛性’归根结底就是‘无’了?”

    “这就是六祖大师的高深之处了,以老衲的功德,怎么能参悟透彻呢?”说到这里,凝公大师忽然转变话题道:

    “看来先生对佛学还颇有钻研?”

    “不满大师说,俗家弟子早年在淮北就对佛学颇感兴趣,俗家弟子白居易曾经在淮北跟一班青年成立过名叫‘一时上升会’的佛学团体。”

    “难怪先生有如此高深的佛学造诣。来,今日有缘,请先生为老衲做一件事,去年凝公大师化身以前,传与老衲八个字偈言,叫着‘八音’,先生能否就‘八音’的意思一一为老衲阐释?”

    乐天听了大师此言,正中下怀,当即答应愿意效劳。于是住持大师将乐天带进殿后禅房,命身旁小沙弥备齐文房四宝,乐天也不谦虚,提笔在手,一篇《八渐偈并序》一气呵成:

    “唐贞元十九年秋八月,有大师曰凝公,迁化于东部圣善寺钵塔院。越明年春二月,有东来客白居易作八渐偈,偈六句,句四言赞之。初居易尝求心要于师。师赐我言焉:曰观,曰觉,曰定,曰慧,曰明,曰通,曰济,曰舍。繇是入于耳贯于心。呜呼,今师之报身则化,师之八言不化。至哉八言,实无生忍观之渐门也。故自观至舍,次而赞之,一言为一偈,谓之八渐偈。盖欲以发挥师之心教,且明居易不敢失堕也。既而升于堂,礼于床,跪而唱,泣而去。偈曰:

    一、观以心中眼,观心外相。从何而有,从何而丧,观之又观,则辩真妄。

    二、觉惟真常在,为妄所蒙,真妄苟辩,觉生其中,不离妄有,而得真空。

    三、定真若不灭,妄即不起,六根之源,湛如止水,是为禅定,乃脱生死。

    四、慧专之以定,定犹有系,济之以慧,慧则无滞,如珠在盘,盘定珠慧。

    五、明定慧相合,合而后明,照彼万物,物无遁形,如大圆镜,有应无情。

    六、通慧至乃明,明则不昧,明至乃通,通则无碍,无碍者何,变化自在。

    七、济通力不常,应念而变,变相非有,随求而见,是大慈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