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还有来历,相传春秋时期,吴越争霸,越国挖溪壕攻打吴国,在上方山山脚凿石开渠以通苏州城,后来人们就把这里的湖面叫着石湖了。石湖的一面紧挨着上方山,青山绿水,景色秀丽。其余三面都是一派田园风光。石湖水质清净,远观一片翠黛,近看清澈见底。风平浪静时,湖面如镜,一碧千顷。
乐天在几位官员开始注意周围的主要景点。几位官员介绍说,上方山石湖一带景点不少,主要的有楞伽寺、楞枷塔、越公井和吴王井、拜郊台、吴越古城墙、茶磨屿、石湖草堂、烽火台等二十余处,既有古吴越春秋遗迹可探,又有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雅事可觅,还有珍稀动物和植物园可游可赏。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楞伽寺的山门外,这楞伽寺于南北朝梁天监二年由僧人法镜所建。对于寺院,乐天见得多,这楞伽寺看起来也是一座普通寺院。乐天同几位官员走进寺院,有小沙弥上前打躬作揖,问了施主来意,小沙弥认得其中三位官员,立即进入禅房报告方丈,方丈急忙来到大殿与几位官员相见,周判官指着白大人介绍说:“这位就是刚来不久的新任刺史白居易白大人。”方丈听了,喜出望外,就要带着白大人去看《楞伽经》。
说起佛教经典,乐天可以说是行家。关于《楞伽经》,乐天当然知道它的历史。早期禅宗大师传授,特重《楞伽经》。禅宗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以四卷《楞伽经》授与二祖慧可,并嘱他“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慧可依言奉行,并令弟子们常常带着四卷《楞伽》,以为心要,随说随行。自慧可以后,历代禅宗祖师一直都将《楞伽经》作为重要经典递相传承。
《楞伽经》是结合如来藏思想与阿赖耶识思想的经典。全书反复强调的是,无始以来的习气造成了人们的沉迷,使人们不能了知所谓诸法实际上是自心的显现。如果能够彻悟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舍离能取、所取的对立,就可达到无所分别的解脱境界。
乐天忽然明白了,这寺院名叫“楞伽寺”,原来寺院的经藏就是《楞伽经》。
出了山门。冯侍御忽然想起寺院前面不远处的山上有两口水井,其中一口叫越公井,另一口叫吴王井。于是带着白大人向两口古井走来。
现在大家来到两口古井边,乐天吃了一惊:想不到这水井这么大!不过其中一口还算一般。两口井相距两丈左右,从日光方向看来,两口井为东北——西南方向分布,越公井在东北,吴王井在西南。乐天粗略测量了一下,越公井径长一丈八尺,乐天心想,径长一丈八尺的水井实在少见,只能算水塘了。但是那口吴王井径长只有六尺多一点,比起一般的水井它仍然算大井,但是比起那口径长一丈八的越王井,它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越公井井口的井台是由青砖铺成的,井台为四方形,中间有一个由青石制作的八角形台体井栏。井台低于地表三尺三寸,井台的每边长六尺六寸。井栏外面的每一面均雕成“回”字形,内壁成正圆形,井圈上有三十多道井绳的勒痕,勒痕深达将近一寸,可见年代久远。水面距井口不足九尺,井内长满了厚厚的青苔。
在越公井的周围有石栏围着,石栏上有刻字。从那些刻字看来,此井应由春秋吴国创建,后来由隋朝越国公杨素加以整修,供军民饮用。文字中还记载,此井巨大,隋代曾“日饮万人”,
吴王井的深度六尺左右,水井底部的井栏圈用青石凿成,平面外围呈八角形,内壁为圆形,上面还另外叠有一个用石板盖住的花岗石井圈,刻有“涧筠泉”三个字,井水水面离井口不过三尺多一点,但深不见底,井水清澈无比。
楞伽寺后面的山顶上有一座高塔,官员们告诉白大人,楞枷塔和楞伽寺,都是隋朝大业四年吴郡太守李显主持修建的,两百多年中历经风霜雨雪,古塔依旧兀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