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1章 重阳节,老人节,官员同饮菊(第2/3页)  白香山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也许是周判官想转换一下话题,居然大声地吟诵起王维老先生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大家又笑起来,笑周判官那有些滑稽的腔调。但是殷判官也不甘落后,立即接下来吟诵出大力十才子之一的耿湋的《重阳》:

    “重阳寒寺满秋梧,客在南楼顾老夫。步蹇强登游藻井,发稀那更插茱萸。横空过雨千峰出,大野新霜万叶枯。更望尊中菊花酒,殷勤能得几回沽。”

    杨秘书接着吟诵出解琬的《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瑞塔临初地,金舆幸上方。空边有清净,觉处无馨香。雨霁微尘敛,风秋定水凉。兹辰采仙菊,荐寿庆重阳。”

    一个年轻副官忽然问:“这重阳节中的‘重阳’是什么意思?有来历吗?”

    “要说这‘重阳’的来历,说起来很久远,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那么为什么又叫着‘老人节’呢?”

    “这好理解:‘九月九’,‘二九重’,‘九九’——‘久久’,你还不老?”白大人这么一说,大家都笑起来。但是白大人既然开了口,他就还有话说:

    “‘重阳节’名称最早见于三国时代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书里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说明那时候就有了重阳节。”

    “重阳节还有许许多多的习俗呢,第一是登高,‘登高吃糕’,步步登高,今天我们不是登上齐云楼了么?”殷判官这么一说,大家又笑起来,纷纷说:“好呀!登上齐云楼,洪福齐天!”

    忽然,那位年轻副官提议:“今天我们跟白大人一起过重阳节,我们要白大人吟一首诗,大家说好不好?”

    这提议大家自然很欢迎,于是掌声就响起来了。到了这份上,白大人还能推脱吗?其实,早在大家说过不休的时候,乐天的心中已经是诗意荡漾,现在人家已经提出来了,乐天自然是就势上路,只听白大人清了清嗓子说道:“大家要我吟诗,当然是好事,谁叫我白某有诗人的虚名呢?不过请大家不要急,今天我这首诗,吟诵出来可能比较长,因为今天我想到的事情比较多,好了,题目还得把周殷二位写上,我的题目是《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殷二判官》,诗曰:

    “前年九日馀杭郡,呼宾命宴虚白堂。去年九日到东洛,今年九日来吴乡。两边蓬鬓一时白,三处菊花同色黄。一日日知添老病,一年年觉惜重阳。江南九月未摇落,柳青蒲绿稻穗香。姑苏台榭倚苍霭,太湖山水含清光。可怜假日好天色,公门吏静风景凉。榜舟鞭马取宾客,扫楼拂席排壶觞。胡琴铮鏦指拨剌。吴娃美丽眉眼长。笙歌一曲思凝绝,金钿再拜光低昂。日脚欲落备灯烛,风头渐高加酒浆。觥醆艳翻菡萏叶,舞鬟摆落茱萸房。半酣凭槛起四顾,七堰八门六十坊。远近高低寺间出,东西南北桥相望。水道脉分棹鳞次,里闾棋布城册方。人烟树色无隙罅,十里一片青茫茫。自问有何才与政,高厅大馆居中央。铜鱼今乃泽国节,刺史是古吴都王。郊无戎马郡无事,门有棨戟腰有章。盛时傥来合惭愧,壮岁忽去还感伤。从事醒归应不可,使君醉倒亦何妨。请君停杯听我语,此语真实非虚狂。五旬已过不为夭,七十为期盖是常。须知菊酒登高会,从此多无二十场。”

    白大人吟诗罢,宾馆里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所有宾馆里的主人客人全都拍起了手板高声欢呼起来,一时间,整座奇云楼沉浸在欢乐气氛中。

    一阵热闹过去,大家言归正传,喝酒吃菜。

    白大人喝了一口菊花酒,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