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 张家有子名子龙(第1/4页)  龙吟山河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泰康十二年,淮国西南

    吉水县是一个沿海的小县城,归福州青海郡管辖。城中约两千余户,在册县民不过万余口人,别说淮国,就是在青海郡内,也是排不上号的偏远小县。

    其他大县的正品知县都是正六品官身,一般的也有七品,只有这吉水县,正品知县居然才是八品。要是说到这里当知县,同僚都会用怜悯的眼神看着你。心里止不住嘀咕以后要离他远一些,这明摆着是被流放了啊。

    此地现任的知县姓张名浩然,已是不惑之年,是正经八百的二甲进士出身,曾经还在京城户部当过员外郎,四品京官。说起来也是个大人物,就算外放为官,怎么说也能在一州之地当个二把手吧。万万不可能来这种边陲小县当个知县。

    坊间都说他得罪了京城的大人物,所以才被发配到此。让人奇怪的是,张浩然来此之后也没有意志消沉,不理政事。相反,他张榜安民、普及刑罚、体恤民众、善待下属、督练民兵,并且还重新编写了县志,俨然一位兢兢业业的好知县。附近被海寇劫掠的村民纷纷来吉水县安家乐业。

    三年时间,吉水县的县民从原来的不足万人变成了两万余人,繁荣的市井更是吸引了不少周围郡县的百姓前来兜售买卖。街面上熙熙攘攘好不热闹。张浩然还组织民兵击退了好几次海寇的袭击,保护了一方的安宁。如今在吉水县,不管哪个人提到张知县都不禁要竖起一根大拇指,甚至县里好几个德高望重的老人都准备张罗给张大人立生祠了。

    但是人无完人,张大人这种好官,县里人打死也想不到会生出来一个顽皮捣蛋的儿子。

    张浩然的儿子名叫张子龙,今年刚满十三岁。张浩然老来得子,对儿子更是疼爱有加。

    话说这张子龙生的是唇红齿白,彬彬有礼,说话也是大大方方,颇有小书生的样子。本来一切都好,可不曾想两年前市集上来了个说书匠,讲的都是些江湖打杀,精野志怪,神仙佛陀的荒诞故事。

    偏偏张子龙就喜欢听这些,着了魔一般,每天都会去市集听书。后来更是偷了他爹十两银子,在那个说书的江湖骗子那买了本武功秘籍。

    要知道十两银子可不是个小数目,换成铜板就有千枚之多。而在市井里买一个皮薄馅多的肉包子,也就需要两枚铜板。

    张浩然因为做官从不收受贿赂,只靠俸禄过活,还经常帮助家里困难的官差衙役,所以积蓄本来就没有多少,这倒好,一次被这小兔崽子给败坏光了。

    抓住儿子的张浩然也是发了狠了,圣人有云,子不教父之过嘛,那还有什么好说的,一通暴打。可结果却是张知县累的腰酸背痛,第二天在床上躺了一天都没休息过来。

    张子龙却跟没事人一样活蹦乱跳,第二天一大早就去找那江湖骗子听书去了,可人家又不是傻子,知道你老子是知县,还等着被抓啊,连夜就收拾行囊跑路了,如今早就不知道在哪逍遥快和了。

    知道说书人已经走了,张子龙认真的对着天空抱拳行礼来了句:“青山不改绿水长流,老前辈我们后会有期。”听得旁边过路的百姓直摇头。

    而张子龙却美滋滋的跑去练那本所谓的武功秘籍了。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张子龙学塾也不去了,整天喊着要练成绝世武功,将来行走江湖除恶扬善。这可愁怀了张知县,可是不管怎么管教效果都不大,索性也就不管了。那本秘籍他也拿来看过,是一本叫“山河”的枪谱,都是些扎、刺、挞、抨、缠、圈、拦、拿、扑、点、拨、舞花等最基础的招式。这看的张知县直咧嘴,怎么说曾经也是见过大世面,还跟真正江湖豪客喝过酒的人物。他这辈子就没见过,甚至听都没听过有带着插画的武功秘籍,还画的歪歪扭扭如小孩子涂鸦一般。看着傻儿子整天练得起劲,张知县暗自发誓一定要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