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二章 春江水暖鸭先知(第1/2页)  大时代里的小人物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进入80年代,校园里兴起了学英语的热潮。

    班里的一些同学开始提前准备出国留学考试,宿舍里,教室的走廊里,校园里,英语角里,随时随地都能见到练口语的人。

    大二下学期的课程更紧张了,孟春晓一天到晚整个人都晕乎乎的了。

    退缩是不可能的,开学时候说的那番话历历在耳,他只能硬着头皮,拼命地啃课本。

    每天像上了弦的发条,精神绷得紧紧的,唯一让他感到放松的时候只有周末,一个人躲在家里,打开录音机,放着邓丽君的专辑,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邓丽君的歌声早就在首都街头悄然响起,但还不能公开,因为她的歌声在这个年代还属于靡靡之音。

    但这种面上的批判根本无法阻挡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美好声音的向往。

    所以,邓丽君专辑的盗版磁带在首都大街小巷非常热销。

    如果谁手头有几盘邓丽君的正版磁带,那绝对倍儿有面子,要么说明这人路子广,要么说明这人有海外关系。

    80年代,出国留学是一种时尚,而海外关系甚至是比出国留学都让人羡慕。

    国门打开,一时之间,首都忽然冒出了各种各样的海外关系,年轻人出门就吹海外的表舅如何如何,仿佛打招呼不扯海外关系,就特没面子似的。

    这些所谓的海外关系有真有假,反正除了当事人之外,没人知道真假。

    但不管怎样,随着从海外回国探亲的人越来越多,众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外国货涌现出来。

    街头的年轻人打扮得越来越时髦,喇叭裤和花衬衫成了时尚的代名词。这种人,老百姓都在背后酸酸的称之为假华侨。

    甚至连老百姓畏之如蛇蝎的外国人,在首都街头也渐渐多了起来。

    刚开始的时候还能引起围观,可时间一长,首都百姓对此已经见怪不怪。

    都说国人保守死板,其实底层的老百姓是最会看风头的,也最善于学习和改变。

    春江水暖鸭先知。年代变了,老百姓的思想观念转变得最快。

    四个现代化的口号喊了两年,很多老百姓虽然理解不了四个现代化的含义,但他们却知道,越穷越光荣已经过时了。

    学校的老师也在变,不再鼓励甚至禁止学生写作文开头戴高帽喊口号。

    企事业单位也在变,有些心思活泛的单位领导,开始想办法搞钱给职工们发奖金发福利,不多,一个月5块钱就能让职工们感恩戴德。

    工厂也在变,厂区里贴的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标语,喊的口号是“全面恢复生产”,而不再是“抓革命促生产”。

    四月份,中行发行了第一批外汇兑换券。外汇券本来是给外国人、华侨、港澳台人士在大陆花的,但外汇券上附加的特权,让国人也开始对外汇券起了兴趣。

    比如,用外汇券可以在友谊商店买东西。当时首都每户家庭一个月只能在友谊商店领到四包香烟,新婚夫妻才能领到糖吃,更不要说电视机,自行车,在外面有钱没有票也买不到。

    但友谊商店里有的东西,凭着外汇券都能买到,还不用票。

    外汇券的便利性,让它受到人们的追捧,没多久就被炒热了,黑市价格一天一个样。

    赵立人在闲暇之余也当起了倒爷,可惜,他没什么门路,弄不了多少外汇券,只能小打小闹。

    天气暖和了,胡同里多了不少推着自行车卖东西的农民,他们基本上都来自于京郊的农村,刚开始是不敢大声吆喝的,默默地推着自行车走街串巷。

    很多人的自行车是用二手零件自己组装的,甚至有的是自己用铁管子焊接的,丑陋无比,却比正经工厂里生产的自行车更耐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