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一,引子(第1/3页)  内家拳演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古人短寿,欲求长寿者并非只有帝王将相,平民百姓、商贾名流亦多有追求。

    古人工具不全,行走劳作全凭体力,所以短寿之因,部分确与极度劳作有关,再参考部分好静动物命长之特点,故一部分人向劳作的相反方向求长寿之道,即为静。身体静,则彰显部分觉悟,如眼、口、耳、鼻不纳外物而关注于内,皮毛筋骨不使血气之拙力而内敛于内,心想脑思不存于外而感知于内,如此逐步向体内感觉,随发现体内会“动”并且有“内力”(即现在所说的能量)。体内之动之力,原本不奇,但人常使血气之拙力(即肌肉紧张发力)则掩盖了体内之力。

    体内之动之力为何?人体内有五脏六腑,各有功能;心肝脾肺肾,各有所动。其中心跳之动能够被感知,肺的扩张与收缩能被感知,胃的蠕动能够被感知等,其他脏腑之动,虽然不被感知,但必在动,如不动,要之何用?

    五脏六腑之所以能够动,则必有力所驱动。此力何来?吃饭、喝水、呼吸、日照等予之。非但五脏六腑,筋骨、肌肉、皮毛所发之拙力,莫不是由此而来。

    所以,体内五脏六腑之动,与筋骨皮毛之动并无不同,只是筋骨皮毛之动强于五脏六腑之动,故不被感知而已。虽不被感知,但五脏六腑具有内力而能内动,则是无可怀疑的。

    即求静,就不发血气之拙力,则体内五脏六腑之动之力逐渐被感知,再进一步会被控制,其中最主要的控制方式就是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生成的内力。心属火,首先要控制心脏的内力下行到会阴,呼吸随之亦到会阴,久则会阴部位会发热,热炎两肾,肾属水,肾水被炎后成气上行,于是心火下行与肾水上行之能量共同完成了内力在体内小周天的运行。心肝脾肺肾之内力,则被称之为“五行”或“五行之力”。

    诸位可仔细观察刚出生的婴儿。婴儿大脑不健全,不能思维及控制身体;肌肉亦不健全,不能抓物,但是婴儿却能够在大脑和肌肉都不健全的状态下运动,并且运动时其肌肉都是松弛的,也就是说,婴儿之动,使用的不是肌肉紧张发力。婴儿时期,虽大脑、肌肉尚不健全,但是其五脏六腑均已健全,功能完备,故只要吃喝呼吸即能够存活,即婴儿之动的能量来源于五行之力---------所以内家拳强调返璞归真,追求人体自然本真的能量和力量,就是这个原因。

    心肾交合再配合呼吸而生成的这种内力颠倒在体内上下运行的方式,被区分为阴阳,阴阳的不断转换则生成能够被控制的在体内循环往复运行的内力(能量)。

    以上对于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五行能量的发现,最早被记载于“黄帝内经”之中,之后被广泛记载于中医、丹道、修身养生等典籍之中。

    并且由以上阴阳之道引申开来,运用到修身治国之中,逐渐组成了一个团体,即中华民族的国教,道教!

    古今中外,普天下只有道教是专研五脏六腑中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内力的唯一团体,其他教派团体,乃至于国家,对此均无涉及。

    天下动荡,战乱频繁,武学兴起。

    得内五行功夫之人,仔细揣摩,专研实践,将内五行的内力与筋骨皮毛能够生成的外力合而为一,就创造出了内家拳。

    内家拳的功夫,不似各位看的小说,好像有无数种习练方法,而是只有一种习练方法,即内五行的内力只有心肾交合水火相济这一种习练方式,而筋骨皮毛也只有周身整体压缩旋转这一种运动方式能够配合内五行以生成内外合一的合力,即周身整劲--------但这种劲力的蓄发方式还是有发展阶段的。

    首先出现的就是以一个心火下行肾水上行为一个周期的劲力蓄发方式,即一气之起落的劲力蓄发方式,这种劲力蓄发方式的代表有两个:少林寺的心意把与民间的心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