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二十四,武禹襄太极拳论(八)(第1/2页)  内家拳演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注释: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

    以心行气,则心力必须要动。待到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之层次,五行之力与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之力合一之能量蓄发已经习练成为如同肌肉紧张发力那样“正常”,已经能够随心所欲地使用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的能量蓄发,让身体彻底取代了肌肉紧张发力,此时,才能心贵静。

    即身虽动,心贵静之句,写的是太极拳的炼神还虚之阶段,即描述的是武禹襄先生自己的功夫层次。所以大家不要混淆了。

    周身能量之气需要内敛入骨,领力之神需要舒展,以便涨筋腾膜,真气鼓荡。神为位于玉枕、百会之间压缩旋转的阴阳转换能量,心神抽合心力与神力阴阳转换,才能够生成能量周身运化。故神力不可僵死。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心力为周身之动的发起者,故为令;气为周身内里之能量蓄发,气得心力之令而起,故气为得心之令后,向身体传递信息、能量之旗;神领力,故神为周身能量蓄发之主帅;身体得心意气之五行之力后,才能随内里五行之力而动,成为五行之力的驱使,作出各种动作。

    以上是以军队作战方式描述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的能量蓄发。君王发令,以旗号告知部队,部队主帅看到旗号指令,便驱使士兵去战斗。

    心生气,气生神,神领周身之动。

    身体习练出意,方能便利从心,得周身之能量蓄发。周身能量蓄发从启动心力开始,意在心,则心力动;身之意动了,身才能动。周身皆是意也!

    身之意随心力而动,心与意合,则身之动并非身体主动而动,而是被心力驱使而动,故身体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此为有意无意之状态,即若有若无、若即若离、若实若虚、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勿忘勿助之状态。只有这种状态,才能够舍己从人。如果自身之意之力过于突出,则无法舍去自己而从人也!

    切记,这种身体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意无意、即若有若无、若即若离、若实若虚、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勿忘勿助之状态,是一种蓄发着巨大能量和力量的状态,而绝不是松懈之状态。之所以要把能量蓄发调整、习练到这种状态,就是为了达到舍己从人之状态。如果坚持固守自身,则不能舍去自己矣!

    正是由于能量蓄发的这种“自身浑然不觉”的状态,才能够舍去自身而与对手阴阳转换合一,利用自身能量的“浑然不觉”而达到与对手能量之合一,此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一气呵成之真意。

    即舍己从人、一气呵成、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均是利用自身巨大的能量蓄发与对手打来之能量做阴阳转换合一而得!

    不明此理者,盲目崇尚松懈的四两拨千斤,则只能挨打,该改变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了!

    须知,太极拳以周身整体上下内外进行能量蓄发,故要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身体上下内外不动而只发拳脚之动者,非太极拳,还是肌肉紧张发力也!

    太极拳由内里五行之力之静,驱动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之动,内静外动。内静外动要达到一个平衡,即视动犹静,视静犹动。静为蓄力,体内能量周身运行;动为接敌,接敌则以内里之静与敌人之动作阴阳转换合一,故动静之阴阳转换要视敌人之状态而定。

    不动之时,内里精气神之能量连绵不断地周身运行,此为内固精神。决不能将精神当做大脑意识等虚无缥缈之物,不要幻想用那虚无缥缈的意念去技击实战!

    对外要有舒展安逸之态,不可固执自身。

    要舍己从人,不要由自己,由自己则自己固执而不能从人,只能与人硬顶。所以从人则活,由己则滞怠硬顶。

    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气需要直养,让先天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