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千零四十二章盐场(第1/2页)  大唐再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说是去往登莱,但李嘉到了青州,却不想在动了。    青州,古之临淄所在,齐国的都城,也称作益都,自古以来就是山东半岛的政治中心。    而如今,山东府的府治在于济州,偏离其太多,如果看地图,就会发现其太过于偏西,不适合府治所在。    那为何府治在济州?    主要是为了方便调转物资,看顾梁山泊罢了,就相当于一座内河港口,看中其便利性。    外加济州附近,在民乱中受到的危害比较轻,经济较为繁荣,所以暂时在此。    但,这并非长久之计,府治太过于偏僻,不利于地方的治理,所以还是要迁徙。    至此,李嘉就来到了青州,一边巡查,一边勘察其地,是否合适作为府治。    其实,还有一处地方,也适合为山东府的府治,那就是齐州,也就是后来的济南。    不过,考虑到黄河的肆无忌惮的特点,以及齐州过于偏北,所以综合考虑,还是得到青州看看。    某种意义上来说,青州滨临莱州湾,与渤海有接触,拥有一个比较不错的港口。    这样一来到时候适合发展贸易。    而更关键的一点在于,莱州湾附近,有北方最大的盐场之一,莱州湾盐场。    而在渤海西岸,沧州附近的长芦盐场,也是赫赫有名的。    沧州距离幽州太近,所以青州的莱州湾盐场,李嘉肯定要去看看的。    海风拂面,数百里的芦苇浩浩荡荡,极有气势,数百名盐丁弯着腰,赤裸着脚,在芦苇荡中砍伐着芦苇,捆起,充当熬盐的燃料。    地面上虽然没有荆棘,但却满是碎石沙子,太阳烤着,颇为滚烫,但盐丁们却仿若未觉一般,不停地忙活着。    骨瘦如柴,瘦骨嶙峋,皮肤黝黑,脸色蜡黄,四肢如同芦苇杆一般细小,但却不停地打捞着海水,熬煮。    “陛下,莱州湾盐场,每月可熬煮两万三千余石盐,供应整个山东府绰绰有余。”    青州刺史恭敬地在一旁引路,一边介绍道。    李嘉眯着眼睛,看着这群盐丁如此的凄惨,不由得摇摇头,说道:“这样的盐丁,共有多少?”    “约莫五百户,三千来人。”    “怎么来的?”    “要么是附近的流民,要么是世袭的盐户……”刺史轻声道。    “呵呵!”李嘉笑了笑,说道:“自前唐初,直开元,天下就没有盐税,更是没有盐户,随之安史祸乱,朝廷无以为继,只能以盐税而敛财,如此,盐户就来了。”    皇帝一边说着,一边临近这些盐户。    这时,是没有铁锅的,盐户们熬盐,一般采取的平底锅。    两三寸厚的大平底锅,由数块铁片拼成圆盘状,直径达到了六尺。    各块中的间隙,用泥拌石灰填塞。铁盘搁在用泥块砌筑成的、与铁盘直径相同、高约二尺的矮堰上,即为灶。    灶内砌若干砖柱,以承搁盘块,留出烟门。    盘上四周用泥、石灰、茅草混合而成的灰料筑成二尺高的围边,灌入浓卤,盘下灶内点火,以芦苇、茅草等为燃料,即可煎熬。    海风,以及烟雾的侵袭,让许多盐户都成了瞎子,在这个时代,是养不起一个残疾人的。    盐户们对于陌生人的到来,很是惊诧,尤其是其衣裳特别,前呼后拥,看上去就非同一般。    李嘉走进一瞧,看着平底锅中的海水,不由得好奇道:“这里面熬煮的是海水吗?”    “这位郎君,并不是盐水——”老人嘴唇干裂,脸颊削瘦,眼珠子凸出,见到这般大人物,不由得说道:“这是卤水熬煮的,若是海水,一百斤,也不过得盐五六斤,耗费上百斤的芦苇。”    “卤水?”李嘉颇为好奇道:“那是如何得到的?”    “卤水,就是天刚亮时,从沙滩上,采集表面的那层沙子,然后上面放芦苇,再浇灌海水,也就成了卤水。”    似乎察觉这个年轻人是个大官,老人说的话越发的谨慎:“卤水熬盐,五六十斤,就能得十来斤盐,这是从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